第三十九回 共工鬧喪引禍端(三)(2 / 2)

顓頊見共工不聽勸告,他便走出了靈堂,任他去鬧。

顓頊這才徹底明白,果然不出國相風後所料:共工定會鬧喪。可眼下正是守靈吊孝之時,事態不易擴大,若是一旦鬧將起來,喪事葬禮無法辦理,到那時候總不能把國君的遺體擱置在一邊,先去處理爭議之事吧。

其實,共工孔壬這樣“鬧喪”正有此意:就是這麼大鬧下去,喪事不能照章進行,諸多禮儀辦理不了,國君葬禮便遙遙無期,顓頊掌管天下就不可順利施行,能拖延一天算一天,日久會生變,等待時機奪得天下!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眾人皆無辦法。

且說,這件事晴發生的主要根源,著實是由炎黃二位聖君舉薦顓頊代掌天下諸事所導致。

當初炎帝臨終前,曾對眾人說過,要將部落之事托付於顓頊掌管,那時共工心裏就很不是滋味。

而這次,黃帝在臨終前又將天下之事托付給了顓頊代掌,難道就因為顓頊是國君之親孫子不成?

雖說此舉薦有任人唯親之嫌,但國君也並未明確顓頊可坐國君之位。

顓頊雖被封為高陽之域,但他畢竟年紀輕輕,乳臭未幹,無功無德,有什麼資格能坐天下君位?

若將天下交予顓頊,共工怎能服氣?這是他決意要與顓頊力爭高下的前奏曲。

由此可見,無論顓頊剛才如何好言相勸,他卻橫下一條心,隻管哭哭啼啼、悲嚎不止,哪裏還顧及其他。

且說,共工的心思早就被老國相風後有所察覺,他先把即將要發生狀況,一並告訴了幾位重臣,所以共工鬧喪,他們幾個並不感到意外。

剛才顓頊勸不動他,二位老國相風後和力牧也想試試勸解一番,可是半日過去均無效果。

眾人十分為難,半天時間白白過去了。

時至中午,午飯燒好,大家覺得腹中饑餓,都以為共工也該止哭飲食了吧?

可是,國相風後親手將飯菜端來給他吃,他卻舉手將食物打翻在地,仍然哭叫不止。

這下可把大將軍大鴻激怒了,欲上前與共工理論,又被力牧勸阻住了。

眼看日墜西山,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如此這般,一連三日,共工不離靈堂,哭叫不止,對此人們毫無辦法。

就在大家對共工這一招數無計可施之時,顓頊複入靈堂,隻見顓頊仍是心平氣和地勸道:“將軍總是這麼痛哭又何必呢?國君早逝,天下百姓誰不痛惜?將軍曾經伴隨國君周遊天下,曆經數十載,行程數萬裏,國君為芸芸眾生,為華夏安泰,為興幫富民,他勵經圖誌,發奮努力,以求得安幫治國之真諦,為此飽經風霜,曆盡千辛萬苦;國君一生嘔心瀝血,日夜操勞,才開創出了今日之清平世界,誰不為之感到驕傲與震撼?國君也為之奮鬥終生。國君一生襟懷坦蕩,無私無畏,他所做所為,將軍應該比我看得更清楚,記得更牢靠。而今國君離世,萬眾皆哀,可我們無論怎樣哀求與呼喚,他都不能再複還了……”

說到此,顓頊語氣凝咽,不禁潸然淚下。

稍後,他拭淚繼續勸道:“將軍,我知道你心裏有許多委屈或事情,等到辦妥了國君喪事之後,我等可以坐下來細細商議如何?你隻顧痛哭,你看大家怎麼舉行祭拜之禮?下麵諸事又怎樣進行……”

盡管顓頊苦口婆心一番勸說,實屬對牛彈琴,共工根本就不理會,仍是無動於衷。

這下使得顓頊好不懊惱,他心中暗道:共工好不知理,欺人太甚!

在情急之下,也顧不得許多了,隻聽他大聲叫道:“來人!將孔壬架出堂外,看關起來!”

頓時,早已等候在外邊的幾位彪形大漢,進得靈堂不容分說,舉手將共工架在半空,便向堂外抬去。

此舉使共工大為震怒,他一邊掙紮一邊怒罵道:“高陽小兒!你想做甚?國君屍骨未寒,你想除某而後快嗎?放我下來!顓頊小兒……”

力牧性格溫和而又敢於直言,這次他生怕把事鬧大不好收場,他始終勸說:以和為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萬不可再生事端。

此時,他一見情況不妙,便急忙上前解勸道:“眾將息怒,眾將息怒,有天大的事也可好好商量。”

顓頊見力牧著急的樣子,向他拱手歎道:“請先生不必擔心,唉,真是情非得已,隻好這麼辦了。”

力牧無奈,他兩手一抖,搖頭歎道:“唉,這是何必呢。”

此時,從靈堂外依然傳來共工叫罵之聲:“顓頊小兒!某與爾誓不兩立!”正是:

日落西歸拜扶桑,

平地幹戈起蕭牆,

可歎天下無寧日,

暴風驟雨雲蒼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