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衛仲知道這是娘娘明知故問,他小心謹慎地回答,不敢有絲毫懈怠和疏忽。
他又豈敢再諉卸過錯?忙應聲答道:“玉帝與聖母差小神下界分化財物,以助軒轅定幫安國之需。”
女媧撇嘴冷笑一聲說道:“難得你還記得清楚。當初我向陛下薦舉你掌管財物,實指望你能扶濟天下芸芸眾生,以幫助軒轅富民安幫。那時候我生怕你負了天恩,臨行前我再三告誡於你,身兼財神之職,切不可心存私欲與貪念,否則必遭天譴。據我所知,這裏民眾全都信奉於你,家家戶戶有你的香火,因此你才選擇了此處安身。可是,其他地方的民眾卻知你甚少,自然供奉你的香火也就寥寥無幾了,所以你便棄而不顧,對於他們的疾苦與貧寒,你是視而不見,不聞不問。誰知你這般自私自利,隻圖安逸名聲,不思進取,罔顧大局,可又怎能擔當得了這財神之職?你實在令人大失所望!”
衛仲聞此“撲通”一聲跪地求道:“小神知罪,請聖母給小神一次改過之機,小神定能痛改前非,請聖母開恩。”
衛仲頭若搗蒜連聲哀求,使女媧甚覺為難,竟也一時無了主張。
稍後,女媧說道:“今日我念你初犯,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但你必須立刻糾正前過,這次暫時保留你的神職與仙籍,以觀後效,望你今後好自為之。”
衛仲如釋重負,連連道謝,衛仲道:“聖尊教誨,衛仲銘記於心,請聖母觀其後果。”
“但願你能吸取教訓。”女媧叮囑道:“你將這裏事情辦妥之後,可速回天庭複命。希望你能把握好這次將功補過的機會,再不可辜負了天恩。”
衛仲拜道:“多謝聖母隆恩,衛仲決不敢妄為……”衛仲跪謝天恩,卻聽不見回音,當他抬頭觀看時,女媧娘娘已不知去向。
他站起身來心有餘悸的坐著沉思半晌,這才悶悶不樂地回到屋裏,自己悄悄打點行裝去了。
且說,衛仲在多日之後,他遵照女媧娘娘之命,在此處減財減物,教化民眾,好一陣忙碌。
然而,按衛仲本意並不想減少過度,避免這裏的百姓再度過上清貧生活,可是,他又不敢違背了聖母娘娘的旨意,他教人們一並耕種五穀雜糧,並在小麥種子上做了些手腳。
小麥原來每葉一穗減少到了每株一穗,可他卻讓其根部能滋生出三至五株籽頭來,這樣一來也能讓人們多收些小麥。
雖說小麥減產了,但要加上雜糧也足夠讓這裏的人們填飽肚子了。
他這一做法仍懼怕被上蒼知道,從而降罪於他,不敢在此久留,便悄然離去。
這裏的百姓怎知這些?他們見田間麥子減穗減產,非常著急,便紛紛來找衛仲詢問個究竟,誰知衛仲早已不知去向。
隻在店鋪的牆壁上隱隱約約留有一些字跡,上麵寫道:得罪上蒼,眾生難安,改惡從善,能度此關。
眾人恍然大悟,他們認定衛仲絕非凡人,所以後來人們尊奉衛仲為當時的世間“財神”,家家戶戶請他牌位,供奉其香火,以求保佑財源滾滾。
衛仲所做所為怎能瞞過上蒼?他的做法正合了天意,女媧娘娘也甚覺滿意,那天她悄然離開衛仲住處,一直暗中觀察衛仲地舉動,待她覺得十分滿意之後,她才放心地離開冀州來到了豫州。
若問她緣何要來豫州?這幾日,她經常掐指算來,確定金童和玉女這雙兒女就在豫州境內。
自從金童和玉女出世認母以來,他們一直跟隨母親奔波在天地之間,那次他們與母親一別已有千年有餘,他們在凡間看護泥人,後來做了人間的護魂使者,又幾經輪回,如今他們竟各奔東西互不相識,就連女媧娘娘也恐怕不認得這雙兒女現在的樣子了。
女媧也隻算出他們現在投身於豫州境內,卻不知他們確切之居所,無奈,隻有來此慢慢找尋,她依舊一邊沿街行乞一邊巡視人間。
這日,她正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走著,忽見前麵聚集了一大幫人群,她湊過來向人打聽道:“此處發生了何事?”
人們見是位老乞婆,有人故意拿她開心,取笑她問道:“你也想算算命運?此人真是神算,能知前生後世,你快叫他算算,看看你來世是否還做討飯的?哈哈哈哈……”人們一陣哄笑。
女媧並未理會這些人的無禮,她擠進人群去定睛一看,不由得她心裏大吃一驚,使她深深地倒吸了一口冷氣。正是:
慈母喬裝觀乾坤,
為尋兒女幾度春,
渴望親人早相聚,
今番一見欲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