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名相狄仁傑(1 / 1)

武則天對那些反對她的人進行殘酷地迫害;對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計較門第出身,破格任用。她手下有許多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祖父狄孝緒,貞觀年間做過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做過薹州長史。狄仁傑在少年時熱愛讀書。有一次縣吏下來詢問一樁案情,他周圍的人都爭著向縣吏說出自己的想法,惟獨狄仁傑聚精會神地讀書,不理不睬。縣吏責怪他,狄仁傑說,我正和書中聖賢對話,沒有工夫和凡夫俗子搭腔。

676年初,狄仁傑升任為大理丞。大理丞是負責掌管案件審判的官員。當時積壓了許多糾纏不清的案件,狄仁傑以卓越的才能,一年內處理了1.7萬餘件,件件都處理得公平合理,沒有一個喊冤叫屈的。

唐高宗知道狄仁傑這人不但有膽氣,而且有才識,便擢升他為侍禦史。

侍禦史是負責監察彈劾百官的官員。狄仁傑常常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與那些有權有勢的貪官進行鬥爭。

武則天當上皇帝後,更加賞識狄仁傑的才幹,不斷提升他的官職,最後讓他當了宰相。692年,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狄仁傑被捕下獄。狄仁傑為了不被冤死,等待時機,就承認自己謀反。來俊臣還要逼狄仁傑供出另外一些同謀的大臣。狄仁傑怒不可遏,氣憤地把頭向柱子撞去,血流滿地,以至來俊臣不敢再審問。後來,狄仁傑乘看管鬆懈,偷偷寫成一幅冤狀,放在棉衣裏轉給兒子。兒子接到冤狀急忙向武則天上報,引起武則天的注意,武則天親自召來狄仁傑,問他為什麼要造反。狄仁傑回答說:“如果不承認造反,我早死在酷刑之下了。”武則天又問他為什麼要寫謝罪表。狄仁傑說:“沒有這樣的事。”武則天這才知道是來俊臣陰謀陷害他。

後來,狄仁傑又恢複了宰相官職。這時,武則天在立李氏為太子還是立武氏為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為謀求太子地位,在暗地裏頻繁地活動,曾多次讓人勸說武則天立武氏為太子。他們大肆宣揚自古到今從來沒有一個皇帝立異姓為太子的。狄仁傑趁武則天還沒有拿定主意,便勸她立李氏為太子。他說:“陛下您想想,姑侄的關係和母子的關係哪個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在千秋萬歲之後,配食太廟,享受祭祀,承繼無窮;如果立侄兒為太子,就沒有聽說太廟中供姑姑的!”狄仁傑的這些關鍵的話觸動了武則天的心。

狄仁傑作宰相,善於推舉賢才。先後推舉的有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人,均官至公卿,有的後來成為宰相。

狄仁傑善於用人,能夠讓他們發揮各自的才能。就是已經歸降的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使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如契丹部落的兩員大將李楷固和駱務整,驍勇異常,屢次打敗唐朝軍隊,許多唐朝將領死在他們手中。後來,這兩個人都來歸順唐朝,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處死它們。最後,武則天接受了狄仁傑的意見,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派他們到邊境駐守。這兩人駐守邊境,盡忠守職,從此邊境平安無事。

狄仁傑晚年的時候,武則天更加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而不直接叫他的名字。

700年,狄仁傑病死,武則天非常悲痛,罷朝三日,追封他為梁國公。以後,每有不能決斷的大事,武則天就想起狄仁傑,慨歎地說:“老天為什麼要那麼早奪走國老呢!”言語中,對狄仁傑充滿了無限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