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海”和“洋”(3)(1 / 2)

我國海洋科學工作者於1980年去南太平洋進行了一次科學考察。返航途中,橫渡赤道時,考察船上有一位名叫周鐳的科學工作者,突然想起人們在海上用瓶子傳遞信息的事,便急忙給妻子寫了一封信。

他把寫好的信裝進信封,在右角上貼了一張印有五星紅旗圖案的郵票,並在左上角畫了一個箭頭指向“中國”二字,還用英語和俄語加以注明,然後把信裝進一個啤酒瓶中,用白蠟密封,在考察船穿過赤道的時候投入茫茫的大海。

兩個多月後,周鐳返回了祖國。除茶餘飯後的話題之外,誰也沒把投瓶的事放在心上。不料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封來信,打開一看,是一位中國血統的名叫陳國祥的先生寄來的。信中除了有周鐳寫給他妻子玉萍的家書外,陳先生還附有一封熱情洋溢的書信。信中不僅講明了周鐳家書拾到的時間、地點和過程,還提到他與祖國的血肉關係,並希望今後加強聯係。

不用說大家也猜得出,這兩個故事中的郵遞員,就是前麵我們提到的洋流。

但是,洋流郵遞隻是人們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的一種碰運氣的舉動,實際上是常常靠不住的。1498年,哥倫布為了解脫航行中的困境,曾在一張羊皮紙上給西班牙國王寫了一份報告,裝在一個椰子殼裏投入大海,希望海流迅速把它帶到西班牙去。可是,海流把它漂到大西洋比斯開灣的一個荒灘上,直到1856年才被人們發現,整整延誤了358年!

今天,海洋裏還漂著許多載有各種信息的瓶子,不過大多是為了研究海流而由科學工作者投放的。假如你有幸在海邊拾到這樣的“郵瓶”,並回答了裏麵的問題,把卡片寄給了投放者,那你就成為一名協助科學工作者研究海流的有功之臣了。

洋流來自何方

人們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洋流既可以是一支淺而狹窄的水流,僅僅沿著海洋表麵流動,也可以是一股深而廣闊的洪流,數百萬噸海水一齊向前奔流。

洋流形成的影響因素很多,主要是風“玩”的把戲,其次是海水密度不同的作用,而地球的自轉、大陸輪廓和島嶼的分布、海底的起伏、季節的變化和江河入海的水量等等,也對洋流的形成與分布產生不小的影響。

讀者可以想一想,如果風總是朝著一個方向吹,結果會怎樣呢?盛行風在海洋表麵吹過時,風對海麵的摩擦力,以及風對波浪迎風麵施加的風壓,迫使海水順著風的方向在浩瀚的海洋裏作長距離的遠征,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風海流。風海流也叫漂流,是洋流係統中規模最大、流程最遠的洋流。同時,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表麵海水的流動方向則與風向發生偏離,北半球表麵洋流的流向偏往風向的右方,而南半球則偏向左方,即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由於摩擦力的作用,表麵海水的流動也帶動了下層海水發生流動;由於自上而下的層層牽引,深層海水也可以流動。隻是流速受摩擦力的影響越來越小。到達某一深度時,流速隻有表麵流速的4.3%左右。這個深度就是風海流向深層水域影響的下限,稱為風海流的摩擦深度,大洋中一般在200~300米深處。例如,表麵洋流的流速若是50厘米/秒,這個深度上的流速僅為2厘米/秒。

海洋表麵風力越強,風速越大,表麵風海流的流速就越大,它所能影響的深度也越大。

海水密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勻而產生的海水流動,稱為密度流。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洋流,如灣流、黑潮、赤道流等,都是與海洋水密度分布有關的洋流。而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地中海與黑海之間,分別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和土耳其海峽的水體交換,更是由於鹽度差異而形成密度流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