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位於亞、歐、非三大洲之間,宛如一個巨大的水庫,鑲嵌在陸地之中,東西長約4000公裏,南北最寬約1800公裏,總麵積達250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陸間海。
地中海中有許多半島、島嶼、海灣和海峽。北部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南歐三大半島向南突入海中,南部的海岸線則比較平直。地中海有西西裏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克裏特島、馬耳他島等眾多島嶼。
地中海的平均深度為1500米,最深的地方達4594米,海底地貌起伏不平,海嶺和海盆交錯分布。一般,以亞平寧半島、西西裏島到非洲突尼斯一線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地中海的麵積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
西地中海在科西嘉島和撒丁島以西的海域,叫做巴利阿裏海;科西嘉島和撒丁島以東的海域,稱為第勒尼安海。
東地中海與西地中海一樣也被半島和島嶼分成若幹海域。亞得裏亞海位於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之間,形狀狹長,海水較淺。從亞得裏亞海過奧特朗托海峽往南是愛奧尼亞海,海盆寬廣,深度較大,一般水深3000~4000米,地中海的最深點就在這個海域。巴爾幹半島與小亞細亞半島之間是愛琴海,海岸線曲折,島嶼星羅棋布。小亞細亞以南為利萬特海。
地中海的北岸是南歐高峻的阿爾卑斯山係,南岸是非洲幹燥的撒哈拉沙漠,注入地中海的大河隻有非洲的尼羅河和意大利的波河,僅占地中海水總補給量的5%。地中海所處地區是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幹燥,蒸發十分強烈,蒸發量大大超過降水量和河水的補給量,據計算,一年之內,蒸發可使海水麵降低1.5米,如果封閉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將在3000年左右完全幹涸。但是,地中海至今依然“活”著,這是因為它有特殊水體交換的緣故。
地中海海水的含鹽度較高,而臨近的大西洋水含鹽度較低。鹽度高的地中海海水比較重而下沉,從直布羅陀海峽底部以168萬立方米/秒的流量流入大西洋;鹽度低的大西洋水比較輕而上浮,通過海峽以175萬立方米/秒的流量注入地中海。兩股方向相反的海流,大致在海峽125米處分界,上下分明,互不幹擾。這樣,地中海從大西洋多“賺”了7萬立方米/秒的水,補充了因蒸發而損耗掉的水分。地中海東麵通過土耳其海峽與黑海海水也有類似的水體交換,不過比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的水體交換量要小得多。
在交通方麵,地中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西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通大西洋,東北經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可達印度洋,所以,地中海是歐、亞、非三大洲與南歐、北非各國之間聯係的紐帶,也是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地中海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運輸已相當發達,今天依然是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海洋裏冒出來的“淡水井”
古往今來,很多海上遇難者都是因為缺乏淡水而喪生的,因而有了關於“海井”的種種傳說,希望航海者能從海井中喝到甘甜的淡水。而我們還要從一個實實在在的故事說起。
在美國佛羅裏達半島以東距海岸不遠的海麵上,有一塊直徑約30米的奇特水域。它的顏色與周圍海水不一樣,仿佛深藍色布上染了一塊圓圓的綠色;摸一摸,它的溫度與周圍的海水也不一樣;掬起一汪嚐嚐,嗬,真清涼,一點兒也不鹹。這可就怪了,在這汪洋大海之中怎麼會出來這樣一口界限截然分明的“淡水井”呢?
直到過了很長時間,這一奇特現象才被弄明白。原來,這是陸地贈給海洋的禮物。科學研究發現,這塊奇特水域的海底是片鍋底似的小盆地。盆地正中深約40米,周圍深度在15~20米左右。盆地中央有個水勢極旺的淡水泉,不斷地向上噴湧著清如甘露的泉水,就像我國濟南市大明湖裏的趵突泉一樣,晝夜不停,永不枯竭。而且,這個淡水泉中湧出的水量為每秒40立方米,比陸地上最大的泉還要大得多。這股泉水就這樣在海中日噴夜湧,出鹹水而不染,在風力流的影響下,從泉眼斜著上升到海麵,形成了奇妙的海中“淡水井”。
按照我們的常識,隻有陸地上才有淡水,那麼,海中怎麼出了“淡水井”呢?查來查去,找到了淡水井的來路。原來,是地下徑流流入海底,又從泉眼噴出。地下徑流難以數計,不難想象,茫茫大海上,決不止就佛羅裏達東海岸這一眼“淡水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