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巨大的水庫(4)(1 / 2)

貝類也稱軟體動物,其身體全由柔軟的肌肉組成,身體外部大多數有殼。

貝類的種類繁多,最普遍和珍貴的有牡蠣、貽貝、扇貝、蚶、蛤、蟶、香螺、鮑魚及珍珠貝等。許多貝類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價值高,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有些可作為醫藥材料,有些外形奇特,色彩鮮豔,是人們喜愛的裝飾品。下麵叫我們來了解它們當中的幾種:

牡蠣,北方叫海蠣子,南方叫蠔。在中國沿海分布很廣,有20多種,常見的有褶牡蠣、近江牡蠣、密鱗牡蠣和大連灣牡蠣。前兩者分別為浙江、福建、台灣和廣東的主要養殖對象。大連灣牡蠣僅為渤、黃海出產的一種,以大連灣產量最多。牡蠣養殖在中國貝類養殖中占的麵積最廣,約28萬多畝。

貽貝,又名“殼菜”,北方叫“海紅”。幹製品叫“淡菜”,是富有營養的珍貴海產食品。貽貝在中國沿海廣泛分布。現已發現的有幾十種。其中進行人工養殖的主要有紫貽貝、厚殼貽貝和翡翠貽貝。紫貽貝主要產地在遼寧和山東沿海;厚殼貽貝產於遼寧、山東、浙江和福建;翡翠貽貝主要產於廣東和福建。

扇貝,因它的貝殼似扇麵而得名。扇貝閉殼肌發達,味道鮮美,幹製品稱“幹貝”。是名貴的海產食品。中國沿海約10多種,主要有櫛孔扇貝、日本日月貝和長肋日月貝。前者僅產於黃、渤海,後兩者分布於南海,以廣西沿岸最多。

蚶子,中國沿海有20多種,其中資源豐富、產量高的是毛蚶和泥蚶。毛蚶個體較大,棲息在20米以內的近岸淺水區,以渤海產量最高。泥蚶生活在潮間帶的泥灘上,是山東、浙江、福建和廣東較重要的采捕和養殖對象。

鮑魚,一種名貴的海產食品。鮑魚不是魚,而是爬附在淺水低潮線以下岩石上的一種單殼軟體動物,棲息在沿岸水質清晰、水流急湍、藻類叢生的岩礁地區。中國沿海分布甚廣。北方最多的是皺紋盤鮑,也是最重要的養殖對象,產量占鮑魚總產量的70%。南方常見的是雜色鮑和耳鮑。在遼寧、山東、福建、台灣和廣東都進行了人工養殖鮑魚。

珍珠貝喜歡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沿海皆有分布,主要產地廣東。以廣西合浦出產的珍珠貝最為聞名。中國主要有珍珠貝、大珍珠貝、馬氏珍珠貝、企鵝珍珠貝等品種,並以馬氏珍珠貝最普遍。

我國近海的甲殼類資源也極其豐富,僅南海就有200多種,常見的有幾十種,最主要的有毛蝦、對蝦、新對蝦、墨吉對蝦、斑節對蝦、鷹爪蝦、仿對蝦、長臂蝦、龍蝦、三疣梭子蟹、遠遊梭子蟹、紅星梭子蟹、鋸綠青蟹、日本蟳、雙斑蟳、絨毛細足蟹、日本關公蟹等。

對蝦因過去市場上以對(兩隻)論價出售而得名。肉味鮮美,富有營養,蝦肉含蛋白質20.6%,脂肪僅0.7%,並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高級滋補品。中國對蝦主要分布在黃、渤海。喜溫懼寒,隨季節作洄遊移動。越冬場在黃海南部(北緯34°~36°、東經122°30′~124°30′)。

春季隨著水溫回升,對蝦性腺(雌)逐漸發育,分散在越冬場的對蝦開始集群。3月進行生殖洄遊,除兩支遊向海州灣及乳山近岸於5月產卵外,主群北上,繞過成山角後分成兩支:一支遊向遼東半島東岸、鴨綠江口一帶;另一支進入渤海海峽後,分別遊向遼東灣、渤海灣及萊州灣河口並在,附近產卵。產卵後,親蝦大多死亡,幼蝦在河口附近覓食成長。到10月中,當年幼蝦已基本成熟,開始交配。以後,隨著水溫下降,對蝦開始越冬洄遊,遊向黃海中部分散越冬。對蝦體型較大,繁殖力強,生長快,產量較高,渤、黃海最高產量達4萬噸/年。中國已大力發展對蝦的人工養殖,現已發展到50多個縣、市,麵積達10多萬畝。

鷹爪蝦是一種中型經濟蝦類,甲殼厚而粗糙,呈棕紅色,幹製品稱“海米”。中國沿海廣泛分布,以山東沿岸產量最大。黃、渤海的鷹爪蝦於12月至翌年2月在石島東南水深60~80米的海域越冬。3月開始生殖洄遊,一支遊向山東半島南岸;一支越過成山角,除部分向北至遼東半島東岸外,主支遊至煙威產卵場或通過渤海海峽,遊至渤海三大海灣各河口附近產卵。幼蝦在附近較深水區索餌。10月水溫下降,又開始越冬洄遊,12月陸續進入越冬場分散越冬。

中國蟹類中產量最大的食用蟹是三疣梭子蟹,他的頭胸甲呈梭形。中國沿海均有分布,以渤、黃、東海較多,尤以渤海產量最大。每年4~10月,在淺水區或河口附近產卵,4~5月間產卵最盛,冬季便遊至較深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