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德拉塞卡極限理論是由印度裔美國籍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經過研究得出來的。
他的成就主要在天體物理學理論方麵,如恒星內部結構是怎樣的、恒星和行星大氣之間如何進行輻射轉移,另外在星係動力學、等離子體天體物理學、宇宙磁流體力學和相對論天體物理學等各學科方麵都有重要貢獻。
1983年他由於對星體結構和演化的研究成果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錢德拉塞卡極限是他最重要的理論,是他對白矮星的最高質量的計算。
錢德拉塞卡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從事恒星內部結構的研究。他從一個用電子氣體的物態方程建立的白矮星模型中,得出白矮星的質量上限是太陽質量的1.44倍。
這就是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因為他一直從事對天體的理論研究,所以留下的理論著作很多:1939年,他出版《恒星結構研究引論》一書,重點論述恒星內部結構理論;1950年出版《輻射轉移》一書,介紹了恒星和行星大氣輻射如何進行轉移的理論研究。書中他還論述了如何有偏振的輻射轉移問題,並用量子力學方法計算了作為中介光譜型恒星大氣不透明度源泉的負氫離子吸收係數。1943年,他出版了《恒星動力學原理》,書中運用經典力學對星團、星係等天體係統的動力學問題進行研究。60年代,他開始深入對天體物理的研究,相繼出版《等離子體物理》和《流體動力學和磁流體力學的穩定性》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