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與自動化的區別與聯係上節概要敘述了自動化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本節主要討論它和信息科學技術的區別與聯係,討論的出發點是曆史發生背景的角度、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和係統的觀點。需要指出,學科的產生是在相關的理論、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學科本身的內容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學科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從學科發展曆史看兩者的關係在科學發展史上,信息科學技術與自動化科學技術的產生具有相同的淵源。係統論、控製論、信息論、相關的決策與博弈論以及計算機算法和體係結構等作為一個學科群(學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屬性的一組學科,每個學科群包含了若幹個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均是在20世紀40年代由同一批科學家提出和形成的,隻是這些科學家們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最早對信息進行科學定義的哈特萊(Hartley),他在1928年發表的《信息傳輸》一文中,首先提出信息度量的想法。1948年,控製論的創始人維納在他著名的《控製論》一書中,首先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首次將信息上升到與物質、能量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為當今公認的物質世界的三大支柱、科學史上三個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後來,維納又進一步指出:"信息是人們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互相交換內容的名稱。"同年即1948年,仙農在他的後來稱為《信息論》的《通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將信息定義為"用來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除了維納的《控製論》與仙農的《通信的數學理論》之外,為信息科學技術做出奠基貢獻的還有1945年馮·諾依曼提出的現代計算機體係結構,1945年貝塔朗菲的《關於一般係統論》和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問世。
上麵已提到,首先指出信息與物質、能量同等重要,也是科學曆史上3個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的人正是控製論的創始人維納。而控製科學的另一奠基人,我國的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他的《工程控製論》序言中寫道:"這門新學科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完全不考慮能量、熱量和效率等因素,可是在其他各門自然科學中這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明確地指出了控製論研究的是信息。而索波列夫在《控製論的若幹基本特征》中進一步指出:"控製原理的實質在於,巨大質量的運動與行動,巨大能量的傳送與轉變,可通過攜帶信息的不大的質量與不大的能量來指揮和控製。這個控製原理是任何控製係統組織和工作的基礎。因此,研究信息的傳遞和轉換規律的信息論,是研究自動機器與生物體中控製與通信的共同原理——控製論——的基礎。"在以上論述自動化科學技術與信息科學技術的產生與發展曆史中可明確地看出,自動化科學技術與信息科學技術可以說是同根同源。
自動化科學與信息科學同根同源,自動化技術涉及信息技術的全部;這並不隱含著自動化技術對信息技術的替代性,同時絲毫沒有貶低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在信息技術中的重要作用。通信技術的重點是在信息傳輸上,計算機技術的重點是在信息處理上,而自動化技術的重點是在信息的控製應用上。這分別是它們各自的"個性",而"共性"則都是"處理"信息。自動化要完成對信息的控製應用,離不開信息的獲取、傳輸與處理。自動化技術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輝煌,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真正原因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