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灶是古代人們生火做飯的重要工具。到現在為止,爐灶在我國農村的許多地區仍被廣泛使用著。傳說我國的黃帝時期就已經有了爐灶,但從我國用火有著久遠的曆史來推斷,爐灶的發明當在此之前。
我國目前最早的爐灶實物,是一種雙連式地灶,發現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其基本形式是:在地上挖兩個火坑,地麵處兩坑相隔,地麵下兩坑相通。其中一坑是進柴禾的地方,另一坑為出火之處。兩坑相通處的洞口,作用與後世的灶門相似,出火坑的作用則與後世的灶膛差不多。
這一爐灶的構造雖然簡陋,卻體現出相當科學的道理,比起在平地上點燃篝火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例如:兩坑相通,進柴處與發火處之間構設通道,可吸風拔火,柴火能較為充分地燃燒,從而提高了火的溫度;爐灶四周為土壁,火在坑中,火勢容易上揚,使得火力集中,人們可以較快地烤熟食物而又不致被火燒灼;火在坑中,聚氣蓄熱,燃後餘燼亦可溫烤食物,提高了火的利用率;火燼留在灶膛內,能夠保存火種;等等。
爐灶的發明,使我們祖先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以及走向人類文明的進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