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防治蟲媒傳染病(1)(1 / 3)

震後是瘧疾、黑熱病、乙腦等疾病的高發季節,老鼠、蚊子、虱子、跳蚤、蜱、蟎等是蟲媒傳染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預防流行性乙型腦炎、瘧疾、黑熱病等蟲媒傳染病,應采取滅蚊、防蚊和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措施。

(1)實行24小時值班和疫情網絡零報告製度,控製和管理傳染源,家畜家禽圈棚要經常灑滅蚊藥,病人要隔離。飼養家畜家禽的農村居民,除對家畜、家禽的棚圈應定期噴灑滅蚊滅蠅藥物,還要注意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

(2)改善居住環境,注意個人衛生,做好針對性的自我防護,從根本上切斷傳播途徑。清掃衛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噴灑消毒殺蟲藥水,消除蚊蟲孳生地,降低蚊蟲密度,切斷傳播途徑。

(3)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被蚊蟲叮咬,夜間睡覺掛蚊帳,露宿或夜間野外勞動時,暴露的皮膚應塗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驅蚊藥。在流行季節前或進入疫區前注射有關疾病的疫苗或服用預防性藥物,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如果有可能應避免到蟲媒病流行的地區。

(4)了解疾病源地的分布和流行情況,做好滅鼠、滅蚊、防蚊、滅虱、滅蚤等工作,以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大部分蟲媒病流行是季節性的,在非流行季節前往上述地區可減少感染的機會;采取個人防護措施,如夏季用蚊帳、蚊香、防蚊油、驅蟲劑等。

(5)根據疫情監測動態,及時給易感人群接種乙腦疫苗,同時做好斯銻黑克、噴他脒、乙胺嘧啶、伯氨喹等緊缺藥物的儲備,一旦發生黑熱病和瘧疾方可有效治療。

(一)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以下簡稱乙腦)是以腦實質炎症為主要病變的中樞神經係統急性傳染病,屬於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體為乙腦病毒。乙腦病毒可以感染人和許多動物,如豬、馬、牛、羊、狗、雞、鴨等,其中豬的感染率最高,幾乎可達100%。豬不僅感染率高,感染後血液中含有病毒的時間和病毒的含量都是所有動物中最高的,因此,豬是乙腦的主要傳染源。動物受染後可有3~5天的病毒血症,致使蚊蟲受染傳播。蚊子先叮咬了病豬再叮咬人,可造成人類乙腦的流行。能傳播本病的蚊種有庫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種類,其中三帶喙庫蚊是主要的傳播媒介,蚊體內病毒能經卵傳代越冬,可成為病毒的長期儲存宿主。一般在人類乙腦流行前2~4周,先在家禽中流行,病人在潛伏期末及發病初有短暫的病毒血症,因病毒量少、持續時間短,故其流行病學意義不大,健康人與乙腦病人的接觸不會被感染。

人群對乙腦病毒沒有先天的免疫力,但感染後出現典型症狀的隻占很小比例,低於0.1%。多數人通過輕型或隱性感染獲得免疫力,病後免疫力強而持久。人類普遍易感。成人多數呈隱性感染,發病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以2~6歲兒童發病率最高。但人會不會發病尚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病毒的毒力與數量,二是人體抵抗力的強與弱。當人體抵抗力強而病毒弱時,病毒即被消滅,絕大多數感染者不發病,呈隱性感染;反之,當侵入病毒量多、毒力強、機體免疫功能又不足,則病毒繼續繁殖,經血行散布全身,人則會發病。約在病後1周可出現中和抗體,它有抗病能力,並可持續存在4年或更久,反複多次隱性感染或病後多有持久免疫力,故二次發病者罕見。乙腦呈高度散發性,同一家庭同時有兩個病人罕見。近年來由於兒童和青少年廣泛接種乙腦疫苗,故成人和老人發病相對增多,病死率也高,男性較女性多。臨床上急起發病,有高熱、意識障礙、驚厥、強直性痙攣和腦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後往往留有後遺症。

【臨床表現】

潛伏10~15天。大多數患者症狀較輕或呈無症狀的隱性感染,僅少數出現中樞神經係統症狀,表現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個階段。

1.初期

起病急,體溫急劇上升至39℃~40℃,伴頭痛、惡心和嘔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並有頸項輕度強直,病程1~3天。

2.極期

體溫持續上升,可達40℃以上。初期症狀逐漸加重,意識明顯障礙,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續時間越長,病情越嚴重。神誌不清最早可發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見於3~8日。重症患者可出現全身抽搐、強直性痙攣或強直性癱瘓,少數也可軟癱。嚴重患者可因腦實質類(尤其是腦幹病變)、缺氧、腦水腫、腦疝、顱內高壓、低血鈉性腦病等病變而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表現為呼吸節律不規則、雙吸氣、歎息樣呼吸、呼吸暫停、潮式呼吸和下頜呼吸等,最後呼吸停止。體檢可發現腦膜刺激征,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進,病理性錐體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