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國際
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開始向壟斷過渡。參加工人運動的階層不斷擴大,工人運動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獲得了很大發展,社會主義政黨和組織大量湧現。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廣泛傳播,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對自己的理論不斷進行發展和完善。與此同時,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潮也開始泛濫。因此,如何把國際工人運動引向馬克思主義的任務被提上曆史日程。
芝加哥工人大罷工
19世紀後期,歐美工人運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人階級隊伍壯大,工人罷工的次數增多,規模也逐漸擴大。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86年美國芝加哥工人為爭取8小時工作日而舉行的“五一”大罷工,後來發展為全國總罷工,共有35萬工人參加。這次罷工最終取得了勝利,並且在世界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世界各國工人每年都組織紀念“五一”大罷工的遊行,“五一”成為世界勞動者統一的節日,即五一勞動節。
第二國際的建立
18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獄100周年紀念日,由恩格斯倡議、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法國工人黨領頭,在巴黎召開了有22個國家393名工人政黨代表參加的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代表有改良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會上主要討論了國際勞工立法和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鬥爭任務,通過了關於每年慶祝五一勞動節等決議。這次大會標誌著第二國際的建立。第二國際不是各國工人政黨的上級組織,各國政黨是獨立自主的。第二國際沒有發表成立宣言或綱領性文獻,而是通過曆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為各國政黨指出行動方向。起初,第二國際沒有常設領導機構和共同規章及機關報。直到1900年,第二國際在巴黎大會上才決定成立常務委員會,名為社會黨國際局,由各國政黨選派代表組成。
第二國際前期的活動
第二國際成立後,各國工人黨和社會民主黨更積極地開展工人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反抗資本主義製度,取得很大成績。1890年5月1日,各國無產階級執行第二國際的決議,分別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19世紀90年代,第二國際召開的三次代表大會主要討論了政治鬥爭、反對軍國主義、民族和殖民地等問題。馬克思主義者同無政府主義者進行了堅決的鬥爭,並取得了勝利。因此,大會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通過了基本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決議,促進了社會主義工人運動發展。但也曾出現了一些錯誤傾向。
1900年巴黎大會
1900年9月,第二國際在巴黎舉行第五次代表大會,21個國家的791名代表出席。會議圍繞法國社會主義者米勒蘭1899年加入資產階級政府任工商部長的事件展開討論,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意見和立場,逐漸在第二國際中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左派代表人物有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蔡特金等;右派包括伯恩斯坦派、法國的入閣派、英國的工黨分子;中派以考茨基、王德威爾德為代表,但他們多支持右派。1900年巴黎大會是第二國際的轉折點,從此修正主義在第二國際泛濫起來。
斯圖加特大會
1907年8月,第二國際在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舉行代表大會,共有25個國家的884名代表參加。這是第二國際成立以來最有廣泛代表性的一次大會,列寧第一次率領俄國布爾什維克代表團參加大會。大會的中心議題是如何對待國際衝突問題,還對殖民地問題、黨和工會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斯圖加特大會是第二國際後期的一次重要會議,對動員各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進行反對軍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鬥爭有重要指導意義。
帝國主義時代誕生
19世紀末,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的高速發展,工業的高速發展又促進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最終導致壟斷組織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過渡到壟斷階段。為了適應壟斷組織發展的新形勢,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政策上作出調整,以緩和由於壟斷組織出現而加劇的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因此,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相對和平”的狀態,國際工人運動中產生了修正主義思潮。進入壟斷階段的帝國主義列強加緊海外殖民擴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這導致列強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另一方麵,也導致了更多的亞、非、拉國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係。世界成為一個在經濟上、思想文化上密切聯係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