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15)(1 / 3)

法國工人黨的建立

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的工會和工人文化團體紛紛成立,罷工運動重新高漲,保爾·蓋德和保羅·拉法格開始積極展開建立社會主義政黨的活動。1879年,法國各種工人團體在馬賽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在蓋德和拉法格領導下,這次代表大會通過了擁護社會主義的決議,宣布成立法國工人黨。1880年11月,哈佛爾代表大會通過了馬克思主義原則的黨綱。1882年,在聖德田大會上,執行正確的無產階級路線的蓋德派和以小資產階級活動家為主要成員的“可能派”分裂。

英國殖民帝國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經濟發展緩慢,占優勢的紡織業等傳統工業部門的生產集中程度較低,因此英國壟斷組織的發展程度比美、德兩國要低。由於英國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它的壟斷組織一般都是經過激烈的競爭,由若幹家大企業合並改組為大股份公司,並進行一係列兼並活動後形成的生產上的聯合。但龐大的殖民地也為英國資產階級帶來了高額利潤。

殖民帝國主義

英國是近代最大的殖民帝國,擁有最廣闊的殖民地。這意味著英國掌握了廣闊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充足的廉價勞動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英國雖然發展相對緩慢,喪失了工業壟斷的地位,但建立在對海外殖民地掠奪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經濟依然繁榮。英國向殖民地大量輸出資本,獲取驚人的高額投資利潤。殖民地對於英國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英國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

第三次議會改革

麵對選舉製度方麵仍然存在的諸多問題,19世紀80年代,格拉斯頓政府著手進行第三次議會改革。1883年,議會通過《取締選舉舞弊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對選舉開支做了規定,從而使任何候選人都能負擔。1884年,議會又通過《人民代表法》議案,使鄉村工人和城鎮工人一樣擁有了選舉權。1885年,《議席重新分配法》得到兩院批準而成為法律,工業中心和人口繁盛的區域在代議製度中從此占據了重要的地位,這是英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之一。第三次議會改革擴大了政治民主,使工人參政成為可能,為工人階級政黨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獨立工黨

1893年,在新工會運動的基礎上,獨立的工人組織、費邊社的地方支部、社會民主聯盟的一些基層組織以及其他各種具有社會主義思想的人們在布雷德福組成了獨立工黨,主要領導人是凱爾·哈迪和拉·麥克唐納等,其宗旨是保證集體占有生產資料、實行8小時工作製、禁止使用童工、實行失業津貼和社會保險。但在黨內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社會改良主義思想,即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適合英國,議會鬥爭是其首選的鬥爭方式。1900年,英國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改名“工黨”)成立後,該黨以集體身份加入。

美國托拉斯帝國主義

美國工業生產的集中程度很高,因此其壟斷組織主要采取托拉斯的形式。美國的許多企業是在采用當時最新技術的基礎上建立的,創業之初規模就很大。它們在競爭中擁有優勢,很快擠垮了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把生產資源集中到自己手中。這樣,同一部門的少數大企業為了壟斷銷售市場和加強競爭能力,又進一步采取合並的形式組成“托拉斯”,從而確立了它們的壟斷地位。

托拉斯帝國主義

19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由世界第四位躍居第一位。以美孚石油公司的建立為標誌,美國壟斷組織開始出現。美國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是托拉斯。大部分鐵路、石油、鋼鐵、汽車等的生產被少數金融寡頭所壟斷。1909年,隻占全國企業總數1%的托拉斯,卻掌握了全國工業產值的一半。美國的壟斷組織集中程度高,生產和資本集中快,控製了國家的經濟生活。因此,美國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

兩黨製的形成

早在內戰前夕,美國就形成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兩大政黨,當時兩黨之間存在本質區別。但隨著壟斷組織的形成和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發展,這兩個政黨的差別基本消失,成為代表資產階級內部兩個不同集團利益的政黨。到19世紀晚期,美國最終形成了“兩黨製”。共和黨和民主黨輪流執政。兩大政黨不但是壟斷資本的工具,而且也成為政客們追求官職的手段。兩黨製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資產階級內部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選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