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20世紀初,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積極推行海外擴張計劃。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大棒政策”,即對拉美國家進行武力威脅及戰爭訛詐,迫使其聽命於美國。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美國憑借武力,多次公開幹涉拉丁美洲國家的內政。1903年,羅斯福參與策劃並出動海軍支持巴拿馬政變。1904年,美國又出動軍艦,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國將一切關稅交給美國管理。羅斯福一再動用武力,肆意幹涉他國內政的做法,遭到了拉丁美洲各國的強烈反對,也引起美國人的不滿。於是美國從塔夫脫總統執政時期起又開始執行“金元外交”政策,鼓勵和支持銀行家擴大海外投資,特別是對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和中國擴大投資,排擠和取代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以達到對外擴張的目的。在這種政策的鼓勵下,美國資本大量流入加勒比海地區各國。“金元外交”實際上是一種資本滲透,即通過對外投資來奪取更多的海外市場和殖民特權。
資本主義的世界體係
19世紀晚期起,帝國主義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從經濟上加緊掠奪、控製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列強利用資本輸出、掠奪性貿易等手段,並憑借其發達的海陸交通和通信技術,牢牢地控製了落後國家的經濟命脈,使殖民地、半殖民地進一步成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從而把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軌道。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最終建立起來。
亞非拉民族
伴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陸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亞非拉國家進一步受到列強的殖民侵略。在亞洲,列強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各國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同時,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關係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出現,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非洲,帝國主義幾乎將整個非洲大陸瓜分完畢,殖民地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尖銳,掀起了反帝鬥爭的高潮。埃及的抗英鬥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是其中的代表。在拉丁美洲,雖然獨立戰爭以後的拉美國家普遍取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共和國,但它們卻沒能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實際上成為列強的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麵臨的艱巨任務。
亞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這個時期的亞洲,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興起,資產階級的民族和民主意識產生。亞洲人民再一次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亞洲許多國家爆發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大起義,並出現了地主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領導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越南的抗法運動
第二個越法《順化條約》簽訂後,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以朝廷大臣尊室說為首的主戰派主張抗法,並於1885年起兵,但以失敗告終。7月10日,鹹宜王阮福明發表檄文,號召勤王抗法。除了已被法國占領的南圻之外,中、北圻的“文紳”在“忠君愛國”的旗幟下,紛紛組織勤王軍隊,進行武裝抗法鬥爭,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勤王運動。各地起義軍建立根據地,修築工事,製造槍支子彈,攻打法軍據點,襲擊法軍巡邏隊、交通線,不時攻打縣、府甚至省城。起義軍得到了各地群眾(主要是農民)的支持。但是各地起義軍互相配合不夠緊密。何塞·黎刹紀念碑1888年,鹹宜帝被俘,尊室說亡命中國。同時,各地起義相繼失敗。1896年1月,堅持11年之久的香溪起義被法軍鎮壓,勤王運動結束。
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在菲律賓的出現和發展,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廣泛傳播,菲律賓人民在何塞·黎刹等人的領導下不斷掀起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1896年8月24日,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家博尼法西奧在巴林塔瓦召開大會,宣布武裝起義,菲律賓革命爆發。起義得到各地人民響應,很快解放了大片國土,並建立了革命政權。正當革命進入高潮時,革命陣營內部產生了分裂。1897年3月,以阿奎那多為首的一派奪取了領導權。同年12月,阿奎那多在殖民當局的威脅利誘下與其達成“破石洞協議”,決定放下武器隱居。而革命陣營中的抵抗派將士拒絕投降,繼續堅持武裝鬥爭,菲律賓革命形勢重新高漲。1898年4月,美西戰爭爆發。5月,阿奎那多乘美國軍艦回國重新領導菲律賓革命。6月,菲律賓宣告獨立。在起義軍打擊下,西班牙殖民政權土崩瓦解。1899年1月23日,菲律賓共和國成立。2月,美國發動侵菲戰爭,鎮壓菲律賓革命。1901年,阿奎那多被俘投降,菲律賓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遭扼殺,從此,菲律賓淪為美國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