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危機
1904年5月,法國企圖將摩洛哥變為法國的保護國,引起德國的公開反對,法、德關係緊張。1906年1月,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召開,簽訂了有利於法國的條約。隨後法國在摩洛哥的勢力日益擴大。1911年,摩洛哥首都非斯居民起義,法國趁機占領了非斯和摩洛哥其他城市。德國派遣炮艦“豹”號到阿加迪爾示威,準備奪取摩洛哥。德、法戰爭一觸即發。英國聲稱支持法國,德國被迫與法國談判。1911年11月14日,兩國簽訂條約,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法國則將法屬剛果的一部分讓給德國作為補償。危機雖結束,卻加深了法、德的矛盾。1912年3月,法、摩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民族獨立戰爭勝利後,各國的封建製度並沒有被徹底鏟除。在列強的經濟、軍事侵略下,取得民族獨立的國家又紛紛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隨著19世紀後期拉丁美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人民運動又一次出現高潮。
泛美主義
泛美主義是在19世紀初提出的。當時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蓬勃發展,許多殖民地紛紛成為獨立國家。為保衛獨立運動成果,拉美獨立運動領袖玻利瓦爾在1826年主持召開了拉美獨立國家參加的巴拿馬大會,號召各國聯合起來保衛各國的獨立和主權。美國則於1823年由門羅總統發表了不許歐洲國家幹涉美洲事務的宣言,即門羅主義,這在客觀上對已獨立的拉美各國免受歐洲再次侵略起到一定保護作用。簡言之,泛美主義內容如下:美洲各國人民共同抵抗歐洲殖民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美洲各國在貿易、經濟、社會、政治和軍事等方麵進行廣泛合作;實現泛美團結並成立美洲國家聯邦。從此泛美主義逐漸成為美國對拉丁美洲進行侵略擴張的思想武器。
考迪羅主義
考迪羅主義是在拉丁美洲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大地主專政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些國家的軍人以暴力奪取政權後建立起來的軍事獨裁製度。考迪羅獨裁者不同於封建時代的君主和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總統或首相,他們多通過戰爭和武裝政變奪取權力。每個軍閥獨裁者上台之後,都要大肆掠奪、搜括國庫,橫征暴斂。為爭奪政權,他們之間還互相混戰,導致生靈塗炭,政局動蕩。考迪羅製下,一切共和、憲法和議會都形同虛設,選舉流於形式,人民的民主權利被剝奪。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0年,為了推翻迪亞斯的恐怖獨裁統治,代表墨西哥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馬德羅號召人民起義。1911年5月,在南北兩支農民軍的夾擊和首都人民反對的呼聲中,迪亞斯被迫下台,逃往歐洲。馬德羅上台後,並未兌現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承諾,還下令解散農民武裝。軍官韋爾塔趁機發動政變,建立了新的獨裁統治,再次激起人民的憤怒,南北兩支農民武裝開始同新的反動政權作戰。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卡蘭沙也組織了護憲軍投入戰鬥。1914年4月,美國總統威爾遜派軍艦侵犯墨西哥灣。墨西哥工人武裝、農民武裝和護憲軍聯合起來,於7月推翻了韋爾塔的反動統治,卡蘭沙奪取了政權。11月,美國幹涉軍被迫撤走。為鞏固政權,卡蘭沙實行了一些社會改革,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憲法。
古巴“十年戰爭”
“十年戰爭”指的是1868至1878年古巴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1868年10月10日,塞斯佩德斯領導人民在亞拉村舉行起義,10月16日發表《古巴革命委員會致全國同胞和各國人民宣言書》,即著名的“亞拉呼聲”。自由黑人、奴隸、混血種人和種植園主紛紛響應號召,加入起義隊伍。起義軍不斷擴大,先後打敗了多支殖民軍,占領了占巴東部的廣大地區。1869年4月10日,起義軍在卡馬圭省的圭馬羅召開製憲會議,選舉塞斯佩德斯為共和國總統,通過了憲法和廢除奴隸製法令。1874年,西班牙派重兵鎮壓古巴獨立運動,起義逐步陷入困境。1878年2月,起義軍中的妥協派同西班牙訂立了休戰性質的《桑洪和約》,獨立戰爭轉入低潮。
古巴獨立
1892年4月,古巴各革命組織在紐約組成古巴革命黨,何塞·馬蒂成為黨的最高領袖。1895年2月24日,黑人愛國者在奧連特省的巴亞雷首先起義,開始了古巴第二次獨立戰爭。起義軍迅速占領了古巴東部地區。1895年9月13日,古巴起義軍在希馬尼召開製憲會議,製定臨時憲法,宣布古巴獨立,9月18日組成古巴共和國政府。1898年,起義軍解放了全國大部分領土,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土崩瓦解。同年4月,美國為奪取古巴人民的勝利果實向西班牙宣戰。10月,美、西兩國在巴黎簽訂和約,西班牙承認古巴獨立。古巴人民終於推翻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