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的結構
我們以客機為例說明飛機的結構。這架客機由噴氣式發動機發動。機長操縱控製器,傾斜機翼可使飛機旋轉而行。垂直尾翼中的方向舵可使機頭向右或向左轉彎,水平尾翼中的升降舵可控製機頭向上或向下傾斜。襟翼則在飛機的起降中起輔助作用。
萊特“飛行者”
1903年12月17日,美國的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倆設計製造的“飛行者”號飛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試飛成功。這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架飛上天空的可操縱載人動力飛機,為世界航空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單翼、雙翼與三翼飛機單翼飛機在機身兩側各有一個機翼。其豐要缺點是強度較差,所以必須用一些高強度的張線把機翼拉緊在機身上下的塔柱上。直到20世紀30年代,雙翼機一直占壓倒性優勢,主要原因是早期的單翼機太脆弱,經受不起飛行中所產生的作用力。雙翼之間加了支柱使其比早期的單翼機強度高。有不少飛機設計師也開發過三翼機,它比雙翼機的特殊優越之處是:在相同的升力下,機翼更多就意味著翼展可以較短,而較短的翼展可以具有較好的機動性能。
客機
20世紀30年代之前,大多數客機都是雙翼機,並且為木質骨架,這樣的飛機隻能做低速低空飛行。當時,隻有有錢人才乘坐得起飛機。60年代後,噴氣式飛機的飛行速度和高度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乘坐飛機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一般的度假者也有能力乘坐了。後來出現的超音速客機是人類對自身的成功挑戰,它的飛行速度大大超過音速,隻是這種客機並未廣泛應用。
現代噴氣客機
現代噴氣客機使普通人能在世界各地旅行,而這在過去隻有富人才負擔得起。與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第一批噴氣客機相比,現代噴氣客機噪音更低,燃料的燃燒效率更高,並且對空氣汙染更少。這些進步主要應歸功於用渦輪風扇發動機代替了渦輪噴氣發動機。渦輪風扇發動機在低速時的較大推力,使得現代噴氣客機比渦輪噴氣式飛機能攜帶更多的燃料和旅客。
超音速噴氣客機
超音速飛機的飛行速度大於音速。超音速軍用飛機很多,但是隻有兩種超音速客機(超音速運輸機)投入了生產,即前蘇聯的英法聯合生產的協和號。
最大飛行速度大於協和,但在投入航線飛行僅7個月之後就退出了運營。
輕型飛機
輕型飛機體積小,構造相對簡單,很適於休閑和商業旅行。盡管一些輕型飛機裝有噴氣發動機,但通常情況下都使用活塞發動機驅動推進器。大型高速飛機裝有起落架,可在起飛後將輪子收起。輕型飛機為減輕重輕型飛機量和節約費用,裝備的是固定腳架。隨著新型合成材料的開發,輕型飛機將變得更堅固,更輕巧,並且可以飛得更遠。直升機直升機用旋翼產生升力、推進力來操縱。第一架用旋翼達到懸停、控製飛行的機械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斯潘尼德·瓊德拉西爾伐製造的旋翼機。以後,在1939年,一位在前蘇聯出生的美國人伊戈爾·塞科斯基製造了他的VS—300,這是現代直升機的先驅。它由發動機驅動旋翼而產生升力、推進操縱。它可以垂直起飛、盤旋,並可向任意方向飛行,還有一具尾槳以防止機身旋轉。燃氣渦輪噴氣發動機於1955年引入直升機之後,人類生產出了噪音更低、更為安全和更大型的直升機。
熱氣球
有記錄的首次熱氣球載人飛行完成於1783年,熱氣球的設計者為蒙戈爾費埃兄弟。今天,熱氣球多半被用於娛樂或被氣象學者用來收集氣象信息。20世紀初,配有動力裝置的熱氣球被人們稱為飛艇,作為當時的空中交通工具之一,它一度可與飛機相匹敵。但在今日,飛艇更多的是用作空中電視攝像的活動平台或廣告載體。
飛艇
飛艇由艇體、吊艙、尾麵和推進器裝置組成。艇體中充滿了一種很輕的氣體,這種氣體叫氦氣。它與熱氣球不同,因為它有發動機。這就意味著它能夠更容易的操縱和駕駛。飛艇主要用於廣告宣傳或從高空拍攝照片。
道路
路是人經過長時間慢慢地走出來的。原來細窄的小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更多的車輛通行,人們將它拓寬,用石頭或水泥重新鋪設,漸漸地形成今日整齊、美觀的道路。現代道路的含義還包括有關道路的標誌和道路上的基礎設施以及形成的交通網絡。
古代道路
最早的道路是人們長期走路踐踏出來的,然後開始有了人為開鑿的山路、鋪築的土路等。公路的出現要晚於馬的馴養和車輪的發明。曆史上第一批人工鋪築的道路是於公元前2200年左右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的。後來,羅馬人開始用石頭鋪築堅實而平直的道路。1910年歐美開始修建專供汽車行駛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