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太和殿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皇帝冊立皇後、大婚、生子、宣戰出征等,都在這裏舉行相關的儀式。太和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麵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麵積2377平方米。該殿的一切都是我國古代建築形製中最高等級的:黃色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屋頂上多至10個的仙人走獸,建築的開間大小,以及以龍為主題、以金為用色特點的彩畫,無可複加地透著豪華莊嚴的氣派。在太和殿前的大平台上,東側設有古代計時用的“日晷”,西側有度量穀物的容器“嘉量”。此外還有鼎式香爐、銅龜、銅鶴等,這些既是大典時的禮儀用具,同時也是江山永固的象征。太和殿內中央的6根蟠龍金柱之間,有一個7級台階的華麗台子,台上為鏤空楠木金漆雕龍寶座,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上下金光一片。當年,皇帝就在這片金光中高居寶座,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不過,在這個無比顯貴的地方,也曾發生過一些滑稽的事情。比如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登極時才3歲,當人們把他抱上寶座,百官拜伏,山呼萬歲的時候,竟把這個末代小皇帝嚇得大哭起來。清代三位皇帝的成婚之地——坤寧宮坤寧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麵闊9間,進深3間,原來是正麵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李自成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後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清代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後都親自祭神。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後還要在這裏舉行慶賀禮。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裏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麵各繡神態各異的100個童子,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豔奪目。清代,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新中國的象征——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心,是明清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天安門城樓1457年7月,承天門被大火焚毀。8年後,明英宗命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白圭請建築匠師蒯祥出謀劃策,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明末,承天門又被焚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又重新改建,改建後的建築稱“天安門”。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天安門城樓。天安門原為皇帝頒發詔令之處,皇帝舉行大婚及出兵親征、祭祀天地等大典,均從正門通過。每年8月,皇帝號令有關官員對全國各省的死罪囚犯進行最後的判決,叫作“秋審”;霜降前,對北京刑部監獄裏判死刑的犯人進行審處,叫作“朝審”。“秋審”和“朝審”都在天安門舉行。此外,明清兩代皇帝親自主持各省舉人的考試,叫作“殿試”。殿試後兩天,皇帝在天安門召見考中前三名的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依次傳呼他們的姓名,這叫“金殿傳臚”。新中國成立時,在天安門舉行了開國大典,因此天安門也成了新中國的象征。
哥本哈根——皇家宮堡
丹麥的明珠15世紀初,哥本哈根成為丹麥首都。
1588至1648年間,即著名的克裏斯欽四世統治時期,哥本哈根建造了許多漂亮的皇家建築。盡管經曆過許多火災,哥本哈根至今仍保留有大約700座古典建築,其中許多坐落在政府建築周圍及市內風景秀麗的地方。在這些眾多的古老建築中,首先應該提到的是三個宮堡:
茹森堡宮、克隆堡宮和阿美琳堡宮。丹麥國王的行宮——茹森堡宮茹森堡宮是丹麥最著名的城堡之一,坐落在哥本哈根市北部的國王公園裏,其建築新穎別致、小巧玲瓏。茹森堡宮是一座伸出許多尖頂的紅色建築物,具有獨特的風格。17世紀時,這個宮堡剛剛修建起來,它的四周辟有皇家花園,作為丹麥國王夏季避暑的行宮,現在是皇家珍寶陳列館。菲特烈四世是最後一個住在茹森堡宮的國王。在此之後,丹麥皇室再沒有將茹森堡宮作為居住行宮。自1740年之後,茹森堡宮一直被用做展示皇家珍品的珍寶館。宮內陳列著曆代國王的王冠、金銀首飾、珍貴的硬木家具和其他一些價值連城的珍寶。茹森堡宮自建成後,內部雖幾經改造,外部始終都保持原有的麵貌。自1849年丹麥廢除君主專製製度之後,所有王宮都成為國有財產,唯有茹森堡宮例外。現在茹森堡宮以及宮內所展覽的珍寶仍歸王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