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冥王星非常小:許多人認為冥王星體積非常小,像普通的小行星一樣,事實上這顆矮行星直徑2360公裏,是月球直徑的三分之二,木衛二直徑的四分之三。冥王星最大的衛星冥衛一直徑大約1207公裏。
其二,冥王星曾是海王星的“衛星”:1965年,研究人員發現一個軌道共振——冥王星和海王星之間軌道存在一個最佳引力點,這個軌道共振能夠避免兩顆星球過於彼此接近。
其三,冥王星是一顆冰冷星球:冥王星表麵覆蓋著大量冰層,其中包括冰凍氮和甲烷,但是冥王星密度整體上是冰水的兩倍,這顆矮行星質量是由三分之二岩石和三分之一冰水構成,因此,冥王星精確地講是一顆帶有冰殼的岩石星球。
其四,冥王星總是處於“黑暗”:冥王星運行軌道距離太陽大約38億公裏,因此許多人猜測這顆星球表麵一直處於黑暗。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新視野號”探測器項目負責人阿蘭·斯特恩說:“情況並非如此,即使在中午照射至冥王星的陽光也低於人們的預期,它可能像地球非常陰暗的天氣或者黃昏落薄暮。”
其五,冥王星缺少空氣: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冥王星存在大氣層,主要包含氮氣,就像地球大氣層一樣。但是冥王星的空氣還包含一氧化碳和甲烷,比地球大氣層更稀薄,更多地延伸至太空環境。
其六,冥王星軌道獨一無二:冥王星的軌道呈橢圓狀,與太陽的最近距離是44.3億公裏,最遠距離是73.1億公裏。這顆矮行星軌道相對於黃道(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平麵)的傾角為17度,此外,冥王星軌道參數與其它8顆太陽係行星完全不同。
陳思昊在腦海裏不斷回憶著這些內容,雖然時間太過久遠,十幾歲時的認知早已不夠充實,但有那特殊的能力充斥著他大腦,反而令這些刻板的知識內容更加清晰了。
之前他在海王星那裏想著要提前醒過來,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源於這冥王星。他了解了冥王星很多,在多年前甚至整天都念叨著冥王星。然而他在剛才卻想到了一個問題——葉公好龍。他害怕自己也是那葉公一樣的人物,整天抒發著對“龍”的喜愛,但真正的“龍”降臨到他麵前時,卻驚恐萬狀不能自已。也就是說,可能他也像葉公那樣,隻是喜歡那觀測到的冥王星而並非真實的。不過幸運的是,這一切並沒有發生。當他的意識體到達冥王星上空時,所有的擔憂和懼怕都一並消失了。他一麵欣賞著冥王星頂部那“皚皚白雪”,一麵盡情地回憶思索著所有他關於冥王星的認知。
不過,在一處天體裏待的時間還是很短的,盡管他諸多不舍,但是他的意識體還是很快就又進行了一次“打散重組”。他在一秒鍾前猜測著下一站是哪裏,是整個柯伊伯帶嗎?還是那曾被傳為“第十大行星”的鬩神星?
然而當他再次睜開眼時,腦海裏卻在告訴著他。他已經到了“終端震波”處。
在驚訝的同時他沒忘了想起曾經在“第三類接觸”絕密文件裏看的那些“混血者”所提到的天體名稱,好像沒有誰提到“終端震波”?那現在這是怎麼回事呢?
終端震波,又稱終端激波,是太陽風由於接觸到星際介質而開始減速的區域,是受太陽影響的空間中最外圍的邊界,相當於太陽係的邊界。當他腦中了解到了這一點後他開始考慮,這應該就是距離太陽76個天文單位的地方了。那這時間過得可真快啊,他原先估算的就算是光速也要至少10個小時呢。外星人這“打散重組”的技術完全地避開了光速不可超越原理啊。他回憶起每次“打散重組”,感覺自己是成了一堆原子那樣大小的微粒。這是不是意味著他進入了量子態?然後憑借量子傳輸,一次次地穿梭在太陽係行星天體之中?
不過還沒等到他想出個結果,他便再度穿梭。這一次,他感覺時間特別長。
他之前那數次穿梭,均未感到時間的流逝,隻是穿梭過後才有延時感。然而這一次,他卻在過程中明顯感到了時間線的前移。他心底隱隱有種異樣的觸動,那就是,這會是最後一次“打散重組”穿梭了。
果然,在他注意力再次集中之時,他立馬就看到了那令他終生難忘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