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會兒,陳思昊來到了冥王星的上空。
其實說起冥王星的降級,陳思昊覺得特別地感慨。
2006年8月25號,陳思昊無意中在新聞上看到,在前一天的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天文學家們以投票方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從此自行星之列中除名。他當時問父母:“為什麼好端端的要給它降級啊?”
父母雖然從小收到的天文學常識教育就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王”,但此刻卻並未表現出有多惋惜。他們隻是對年僅10歲的陳思昊說:“沒事,降了就降了,你還少記一個知識,輕鬆了點。”
然而陳思昊卻不滿足於“少記一個知識點”這樣的廢話,他想方設法地去了解有關冥王星的一切。那一年他讓父母給他買了很多天文學科普讀物,時不時還跑到少年宮去向工作人員求教,後來那些工作人員就稱他為“冥王星少年”,因為他老是谘詢所有有關冥王星的問題。
“冥王星少年”的探索欲望並沒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弱,相反反而越來越強烈。他後來甚至專門跑到附近大學的天文望遠鏡處,和那裏的老師反複談論冥王星,老師們覺得這麼一個少年竟然對一顆矮行星如此好奇,就破例讓他在一天晚上盡情地對天空進行了觀測。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冥王星。對於太陽係內的天體,他最了解的可能都已經不是地球了,而是那顆已經淡出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資的冥王星。說起來,他身邊的大人們極少是對天文學感興趣的,同學們也最多是信個星座——雖然他後來知道,“星座”屬於“占星學”,和現代天文學幾乎沒有關係。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冥王星被降級這件事,更有甚者,連“冥王星”是什麼都不知道。
他腦海裏一直記得冥王星的基本情況,包括它是什麼時候被什麼人發現的、它的個體參數等等,這些都不用他“自己”教“自己”,因為這是他原本就知道的。
他還清楚地記得,在了解了冥王星的前世今生後,他還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冥王星被降級的原因。當時年齡不算大的他雖然不是很能理解那些條條框框,但他姑且先記住了。
冥王星自1930年被發現以來,長期被列入太陽係九大行星之列。但是從2000年起,在太陽係邊緣、海王星外側的柯伊伯帶中不斷發現新天體,其個頭越來越大,特別是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當時被認為比冥王星更大,因為當時估測的冥王星直徑隻有約2300公裏。
近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陽係中的標準行星。19世紀後,天文學家陸續發現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陽係的“行星”變成了9顆。此後,“九大行星”成為家喻戶曉的說法。
但自從80多年前被發現的那天起,冥王星便與“爭議”二字聯係在了一起。一是由於其發現的過程是基於一個錯誤的理論;二是由於當初將其質量估算錯了,誤將其納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不過,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係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係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
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當時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以為冥王星比地球還大,所以命名為大行星。然而,經過近30年的進一步觀測,發現它的直徑隻有2300公裏,比月球還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確認,“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寫入教科書,以後也就將錯就錯了。
1998年,曾有建議把冥王星剔除太陽係行星之列,但當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否決。
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合會通過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2006年9月7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把已知或即將成為矮行星的天體賦與編號,冥王星編號為小行星134340號。
200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再次將冥王星劃為類冥天體的原型,為矮行星項下的子分類。
2015年,“新視野”號首次飛掠冥王星,經此次近距離重新測量冥王星直徑,認為過去的估算小了,於是iau在8月舉行大會,冥王星有望回歸九大行星。
然而,科學家明確表態,重回行星家族是不可能的,因為冥王星根本不是行星。冥王星的特殊性到底在哪?被除名又是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