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國需要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並製定出了2001年到2015年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將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興行業。新能源主要為太陽能、核能、風能、海浪能、潮汐能和生物質能。
新能源(1)風能相對於水能、地熱能、潮汐能等能源資源,風能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中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初步估算約為10億千瓦,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北和東北的草原、戈壁灘以及東部、東部沿海地帶和島嶼上。這些地區缺乏煤炭等常規能源,並且風速較高,適合發展風電。風電有著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國際市場上風電價格已接近甚至低於水電價格;與核電相比,其技術含量比較低,因此風能對我國緩解電力供應緊張具有重要意義。
風力發電是具有大規模開發和商業化潛力的新能源,特別是近年來風電技術發展迅速,兆瓦級風電機組成為主力機型,成本大幅下降,具備了與常規能源發電競爭的優勢,日益受到全球重視,並得到廣泛開發應用。我國風能利用在"十五"期間得到迅速發展,風電技術日臻成熟,但與國外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相繼出台了一些優惠政策促進風能產業的發展,自2003年始,國家發改委通過風電廠特許權項目,進一步鼓勵扶持風能產業的發展,加快了風電開發利用。截至2005年底,全國已有15個省市自治區建成62個風電廠,全國風電裝機總量達126.6萬千瓦,位居世界第十位,其中國產發電機組占22.7%。2005年新投入運行的風電機組容量近50萬千瓦,處於準備階段的風電項目裝機已達100萬千瓦以上。"十一五"期間,風能將作為優先發展的能源之一得到迅速發展。根據國家發展規劃目標,2010年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達500萬千瓦,2015年將達到1000萬千瓦,2020年將達到2000萬千瓦。
目前,我國風電產業與國外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國外技術,從設計到製造沒有完全擺脫引進、仿製、再引進、再仿製模式。因此,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重點應放在提高我國風電機組的技術水平和製造能力方麵,創新型企業必須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自主知識品牌和持續創新能力。
(2)太陽能太陽能利用領域極其廣闊,如太陽能采暖、太陽能發電、太陽能沼氣以及苦鹹水海水淡化等。同時,各種新型利用技術不斷湧現,各種太陽能光熱和太陽能光電產品得以不斷推出並應用。太陽能熱水器是我國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生產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首位。截至2005年底,全國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量約8000萬平方米,占世界使用量的60%。太陽能熱水器年生產量達1500萬平方米。
相對於生物質能發電、風力發電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由於具備充分清潔性、絕對安全性、相對廣泛性、長壽命和免維護性、資源充足性以及潛在經濟性等無可比擬的優點,得到迅速發展,在長期能源戰略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005年,世界光伏發電總容量已超過250萬千瓦(2.5GW),其中並網發電占全部光伏發電總容量的80%以上。預計2010年將增至1800萬千瓦(18GW);2030年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106萬千瓦(300GW);到2050年太陽能光伏發電將達到世界總發電量的10%~20%。
與國際上蓬勃發展的光伏發電相比,我國落後於發達國家10~15年,但我國光伏產業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
"十一五"期間,我國一方麵采用戶用光伏發電係統和建設小型光伏電站解決偏遠地區供電問題,另一方麵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屋頂光伏發電係統經驗,在經濟較為發達、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大中城市、公益性建築物和其他建築物以及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中推廣使用光伏電源,到2010年將建設總容量為5萬千瓦的屋頂光伏發電項目。目前,與其他發電方式相比,光伏發電成本還很高。我國應積極開發太陽能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在對國外先進的光伏發電技術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加緊研製和開發光伏發電的核心技術,開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光伏發電專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