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能與其他新能源相比,核能儲量豐富且高度濃集。與火電相比,核電是廉價、潔淨安全的能源。地球上的裂變核燃料(鈾和釷資源),以其所含能量計算,是化石燃料的20倍。核能不僅是一種高效經濟的能源,而且也是一種清潔、安全的能源。我國目前能源結構中核能的比例很小,核電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大力發展核電,逐步提高核電在能源尤其在電力中的比重,特別要在經濟發達但常規能源短缺的東部沿海地區加快發展核電。這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輕環境汙染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核電事業起步較晚,2005年我國有9台核電機組正在運行,總裝機容量為684.6萬千瓦,核電占中國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隻有約1%,而世界的平均比例為16%。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4%,這意味著未來15年間我國將要建成約3000萬千瓦核電,相當於每年至少建一座核電基地。隨著將來受控熱核聚變技術研發的成功,核能必然成為未來的能源支柱。
厄爾尼諾現象什麼是厄爾尼諾現象呢?簡單地說是指太平洋表層水溫升高,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在一般情況下,熱帶太平洋西部的表層水較暖,而東部的水溫很低。這種東西太平洋海麵之間的水溫梯度變化和東向的信風一起,構成了海洋——大氣係統的準平衡狀態。大約每隔幾年,這種準平衡狀態就要被打破一次,西太平洋的暖熱氣流伴隨雷暴東移,使得整個太平洋水域氣溫變暖,氣候出現異常,其時間可持續一年,有時更長。這就是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的意思是"小男孩"或"基督的孩子"。由於該現象首先發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太平洋海岸附近,多發生在年終聖誕節前後,因此得名。
厄爾尼諾是一種不規則重複出現的現象。一般每3~7年出現一次。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幾乎每年發生。在厄爾尼諾直接侵害的地方,居民住房會被水淹沒,森林受到毀壞,農作物和漁業受到摧殘。隨著厄爾尼諾的漲落,由洪水泛濫造成的水資源汙染以及病菌傳播而導致的各種疾病也會接連發生。有關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對於厄爾尼諾發生頻率的加快,有些科學家認為與全球溫室效應有關,但究竟是由全球變暖引起的,還是自然界本身的現象?目前仍是個謎。臭氧空洞紫外線指數人們知道,太陽輻射中波長為100~400nm的光線為紫外線,適量的紫外線直接照射皮膚,除有殺菌作用外,還具有調整和改善神經、內分泌、消化、循環、呼吸、血液、免疫係統以及促進維生素D生成的功能。但是,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過量的紫外線引起光化學反應,可使人體機能發生一係列變化,尤其是對人體的皮膚、眼睛以及免疫係統等造成危害。目前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及我國一些城市,已開始發布紫外線指數預報,以提醒公眾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呼籲從事戶外活動的人們要避免長時間在日光下曝曬。
紫外線對人體的皮膚和眼睛的影響最為明顯。皮膚對紫外線的吸收與其波長有關。波長越短,透入皮膚的深度越小,照射後黑色素沉著較弱;波長越長,透入皮膚的深度越大,照射後黑色素沉著較強。由於受光化學反應的作用,能級較高的光子流能引起細胞內的核蛋白和一些酶的變性。因此,被紫外線照射後,出現皮膚幹痛、表皮皺縮,甚至起泡脫落等症狀,增加了患皮膚癌的危險。
眼睛是對紫外線最為敏感的部位。研究表明,波長為230nm的紫外線可全部為角膜上皮吸收,波長為280nm的紫外線對角膜損傷力最大。波長為290~400nm的近紫外線能對晶狀體造成損傷,是老年性白內障的致病因素之一。
紫外線指數是度量到達地球表麵的太陽紫外線對人類皮膚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紫外線對人類皮膚的損害是根據"紅斑作用光譜曲線"作出的,這個光譜曲線已被國際光照委員會采納,用來代表人類皮膚對太陽紫外線的平均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