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命茁壯成長的地球,有水行星之稱。液態水覆蓋地球表麵的三分之一,重量約15×1017t。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地球表麵上大約有70%以上是被水覆蓋著。水孕育了人類的文明。從自然的演化到生命的誕生,從原始人類的進化到人類文明社會的產生,都與水有著不解之緣,整個自然進化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都充分證明了這一論點。
水與人類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如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古代四大文明。
第一個文明是古兩河流域文明,即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文明,又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出現在公元前約2500年。在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兩岸,創建了古兩河流域文明也即人類曆史上的第一個文明。
第二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由於尼羅河從西北向西南橫穿埃及全境,所以又叫尼羅河流域文明。尼羅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接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古希臘曆史學家曾把埃及稱為"尼羅河的贈禮",是尼羅河帶給了古埃及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第三個是古印度文明,大約出現在古兩河流域文明1000年之後。由於古印度河的存在,為沿河兩岸的遊牧民帶來了農田灌溉的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第四個文明就是我們古中國文明,主要指我們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明。應該說,黃河流域是我們中華民族比較早的文明發祥地。由於黃河的存在,大約18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黃河流域生息、繁衍。後來,有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流域落腳。大約6000年前,在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係氏族文化。在長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發掘,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說明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發祥地。我國曆史上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更進一步說明了中華文化同水的不解之源。
水帶給了我們許多傳奇的故事,悲壯但又充滿了遐想,因為水是人類進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血液。全世界的大海港,比如紐約港、香港、新加坡、上海港還有深圳的鹽田港,都是由於水才興起和發展起來的。水是社會的營養素,動物和人飲用需要水,清潔衛生需要水,灌溉種植需要水,工業冷卻機組也需要水。
水汙染現狀我國河川徑流量約2.6萬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約0.7萬億立方米,扣除重複部分,總水資源約2.7萬億立方米,僅次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尼,位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水量僅2670立方米/人,是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耕地畝均占水量僅1752立方米/畝,隻有世界人均占水量的2/3左右,水資源並不豐富,已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擁有全球7%的淡水資源,但要滋養占全球21%的人口,且60%的水資源又分布在人口稀少的地方。
我國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可用量比重較小。南方地區長江、珠江、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等流域,年徑流量占全國82%,耕地麵積隻占38%,人口約占全國54%。北方地區淮河、黃河、海灤河,東北和西北內陸諸河,年徑流量隻占全國的18%,而耕地麵積卻占62%,人口占40%,尤其是海灤河和淮河地區,水量隻占全國4%,而人口和耕地麵積都占全國27%。所以我國水資源總的特點是,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北方礦產資源豐富,工業用水量大,所以水土資源組合極不平衡,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缺乏。降水量在時程分配上極不均勻,大部分地區處於季風氣候區,降水量主要受季風氣候的強弱和進退影響,導致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又高度集中。許多地區雨水過分集中,形成汛期大量排水,非汛期嚴重缺水,水資源總量中的可利用率較小,某些地區旱澇頻繁。
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總體規劃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係,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以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