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對農業的影響
活動於我國境內的冷性反氣旋,幾乎都是由高緯大陸沿西北、北、西和東北4條路徑移來的,主要影響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勢力較強者可以直至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強烈的冷高壓活動帶來強冷空氣的侵襲,給我國廣大地區帶來劇烈降溫、霜凍、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根據我國中央氣象台規定,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48小時以內最低氣溫下降10℃以上,長江中下遊地區最低氣溫達4℃以下,並且陸上伴有5~7級大風,海上伴有6~8級大風,稱為寒潮。
寒潮是大規模的冷空氣活動,因此寒潮侵襲時,天氣發生劇烈的變化。
但由於季節、地理條件以及寒潮的強度不同。各地天氣變化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冬季最突出的是冷鋒過境時溫度下降,風向劇變,風後往往有強大的偏北風,在西北和內蒙古地區有風沙現象,淮河以北,偶有降雪。冷鋒一過天氣便轉晴朗。冷鋒過淮河以後,降水機會增多,尤其當冷鋒速度緩慢或在江南靜止時,降水時間將會持久。
寒潮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由於它強度大、影響範圍廣、時間長,所以對農業生產影響相當嚴重。寒潮過境後,氣溫驟然下降,降溫可持續一天至數天。西北、華北地區降溫幅度大,中部、南部降溫幅度小,但可以出現冰凍和霜凍現象。如在1955年1月,由於寒潮連續暴發性的南下,武漢出現了-14.6℃,上海出現了-19.2℃,南寧出現為-2.1℃的極端最低氣溫,海南島也出現了罕見的霜凍現象。其中蘇、皖、鄂、湘、贛等省不少地區連續出現10~15天的大雪和凍雨,導致了交通、電訊受阻,農牧業生產遭受重大損失。春秋時節,寒潮天氣除大風和降溫外,在長江流域以南常有雨雪。有時還會出現雷暴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特別是由寒潮引起的終霜、初霜和霜凍對華北、華中地區農作物的威脅更大,往往造成嚴重減產。
寒潮冷鋒之前常有一個低氣壓作為它的向導,所以,當寒潮前鋒迫近時,首先刮起的並不是強烈的西北風,而是微弱的南風或西南風。因此,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天氣反常地暖起來並有偏南風,就是寒潮到來的預兆。我國氣象部門能夠較為準確預報寒潮,可以提前作好防凍準備工作,這對確保農業豐收有著重要意義。
梅雨對農業的影響
我國江淮流域(宜昌以東,北緯29°~34°之間)到日本東南部,每年到春末夏初時節,常是降水量大,降水次數頻繁,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此時,正值江南梅子黃熟季節,故稱為“梅雨”。又因梅雨期間天氣悶熱,雨天多,空氣濕度大,風力小,光照少,衣服物品易受潮黴爛,故人們又稱“黴雨”。
梅雨是大範圍的大型降水過程,正常年份,一般是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24天左右。梅雨期降水量要占6~7月份降水量的70%,個別年份的降水量特別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為“豐梅”
年。也有些年份梅雨不明顯,成了“空梅”或“少梅”年份,例如1954年的“豐梅”年,梅雨期比正常年份延長了1個多月,僅7月份的降水量各地都超過了40毫米,鄂、豫,皖3省交界處大於800毫米,降雨中心地區達1200毫米,從而出現了洪澇災害,同年北方出現了嚴重的幹旱。1959年情況正好相反,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空梅”,雨量銳減,所以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百年未有的旱災。
極風、阻寒高壓、西風南支急流、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主要天氣係統是影響梅雨自始至終的天氣過程,暖濕的太平洋氣團(熱帶海洋氣團和赤道海洋氣團)對梅雨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為梅雨提供了大量的水汽,而且也是梅雨形成的必要條件。阻塞高壓的存在,致使南北冷暖氣團勢均力敵,則是梅雨形成的決定因素。
梅雨與我國東部廣大地區農業生產關係甚為密切。梅雨期間,正是我國長江中下遊一帶小麥、油菜、蠶豆收割,水稻播種、插秧季節。梅雨來得過早,影響夏收;梅雨來得過晚,又影響夏種;梅雨期過長,降雨量過多,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反之,出現旱災。因而,適時適量的梅雨是農業增產的重要條件。人們隻有在生產實踐中,逐步掌握梅雨形成、發展和移動規律,才能奪取農業生產豐收。
台風對農業的影響
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一帶(北緯10°~15°)的洋麵,夏季氣溫達到28°~30°時,出現大規模高溫、高濕的垂直不穩定空氣,對流旺盛發展,開始形成暖性熱帶低壓,有利於台風的發生,尤其是西南季風與東南季風相彙合的輻合帶(即赤道輻合帶)上,出現了強烈上升氣流,容易產生渦旋。台風是指發展到一定程度(平均風力超過8級)時的熱帶氣旋。風力達到12級時稱強台風。如果風力在6~7級則稱為熱帶低氣壓。台風在不同的地區稱呼不一樣:它在西太平洋地區稱為台風,在東太平洋地區和大西洋地區稱為颶風,在印度洋地區稱為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