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移動的途徑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變化的控製。到了夏、秋季節,赤道輻合帶移到南海和菲律賓一帶,副熱帶高壓也向北推移到北緯25°附近,所以台風對我國東南沿海影響最大,這個時期的台風占全年的70%,稱為台風季。據多年統計,台風移動有3條主要路徑。第1條是從源地一直向西,經我國南海在海南島和越南沿海一帶登陸,對我國海南省,廣東、廣西南部影響較大;第2條是從源地向西北,橫穿我國台灣,在閩、浙、滬、蘇沿海一帶登陸,對我國東海海區和東海影響最大;第3條是從源地直向西北,後轉向東北朝日本移去,這條路徑活動的台風若登陸對我國影響也較大。
台風在我國登陸最多的地區是汕頭至溫州之間,約占全部登陸台風的90%,汕頭以南登陸的占36%,溫州以北登陸的占15%。
我國北京—宜昌—河口連線以東地區都可直接受到台風的影響。台風過境一般曆時兩小時。台風過境時天氣惡劣,狂風暴雨,風速可達50~100米/秒,日降雨量可達200毫米~300毫米。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降水量中,台風雨占很大比重。台灣是我國台風雨最多的地區,1963年9月9日~12日一次台風侵襲,台北附近山區4天降雨量達1684毫米,24小時,最大降雨量為1247.9毫米。台風挾帶的狂風暴雨,不僅對沿海漁業生產和海運交通有很大影響,而且對農作物和人民生命財產都有嚴重威脅。但當極風雨帶北上,帶來豐富的降水可以解除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的伏旱,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關於台風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現在還沒有一致的解釋,但大多學者認為台風是熱帶弱小擾動發展起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一定會更清楚地了解其成因掌握其活動規律,更準確地做出台風的預報,為發展農業生產,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氣象與商品預測
一個商品經營者要想使自己所經營的商品象流水一樣暢通無阻,及時購進和銷出,就必須把握未來市場的商品供應情況,以便正確地控製商品的購進,增加經濟效益。而未來市場商品的供應情況,雖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能夠采購到適銷對路的商品,則是保證市場供應的關鍵環節。常言道:“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頭自來。”“手中有俏貨,不怕行情落。”有了暢銷的商品才能搞也商品經營。而要掌握緊俏商品,就必須研究商品的采購。
“行商通曉四麵八方,財源有如五湖三江。”要搞好商品采購,就必須了解各地的氣候條件,地理優勢,礦產資源,風土人情。這樣才能統盤考慮,從而選擇生產條件最優越的地區,采購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各地自然條件中,氣候條件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適宜的氣候可以降低生產費用,惡劣的氣候則會給生產帶來重重災難。特別是對農業產品的影響就更為顯著,更為直接。
輕工業產品中有75%的原材料是依靠農業生產的,因此農業的收成轉而又會影響到工業。生產部門的產品是商業部門的唯一貨源,因此當我們安排一年的商品流轉計劃,短期商品流轉計劃以及調整各種計劃時,就不能不考慮氣象條件。特別是在安排商品購進計劃時,更應該掌握可靠的氣象情報,才能預測未來貨源的數量、質量、價格以及銷售趨勢。風調雨順預示著農業豐收,農產品的數量大大增加;各種天氣災害則會使農業欠產,農產品的數量減少。1978年山東省泰安市郊區,由於對玉米實行了開溝播種,合理密植,科學的農業管理,加之在生長前期雨水充足,陽光照射較多,氣候比較適宜,所以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預計每畝增產二成以上。但是,八月中旬突然一場風災,使全區玉米倒伏近`40%,嚴重的攔腰折斷,眼看到手的糧食,毀之一旦,按畝單產減產三成以上,全縣僅此一次就減產糧食七十萬公斤。生豬、鮮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營養來源,也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物資。利用氣象資料,搞好生豬鮮蛋的采購,更是具有獨特意義。
一般說來,雞的產蛋率與氣象條件有著極密切的關係。雞產蛋要求的適宜溫度範圍是平均溫度在10~15℃,空氣濕度在65~65之間,能夠滿足上述條件,又有足夠、豐富的飼料,雞的產蛋率就高。所以,每當春暖花開天氣轉暖的時候,雞的產蛋季節也就到來了。這時,鮮蛋的貨源充足,價格較低,質量又好,成為商業鮮蛋收購的黃金季節。華北地區,大約在每年的四、五月份,鮮蛋收購達到了頂峰,其關鍵因素,就是此時的空氣溫度、濕度最適於雞蛋生產。雞蛋產量與溫度的關係,從華北某市1984年與1985年兩年的鮮蛋收購情況比較來看,就更能說明氣候變化對鮮蛋收購量的影響。該市1984年的鮮蛋收購旺季是從三月下旬開始的,到四至五月份形成收購高峰,月收購量達到八萬多公斤(五月)。全年形成了一次收購高潮,持續兩個月左右。而1985年,該市卻在二月下旬便形成了一個收購高潮,月鮮蛋收購量達到15.8萬公斤。隨後又在四至五月份形成了第二次高潮,五月份鮮蛋收購量達到18萬公斤的水平。為什麼1985年能夠形成兩次收購高潮,而且收購高潮又比較早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氣候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