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該市1984年、1985年的氣象資料證明,該地區1985年氣溫回升早,加之1984年冬天空氣比較溫暖,所以在二月份便形成了有利於雞蛋生產的氣候條件,從而形成了鮮蛋收購高潮。但是三月份,該地區氣候驟變,氣溫突然下降了十幾度,形成少有的初春寒冷,因而嚴重地影響了雞蛋的生產。從而形成了收購低潮。到四月份天氣又恢複正常,氣溫回升,所以又形成了第二次收購高潮。鮮蛋采購與氣象因素的關係十分密切的,其他畜牧飼養與氣候的關係也都十分密切。豬、牛、羊都屬於恒溫動物,它們的生長必然也會因氣候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情況下,豬、牛、羊的成長,都有一個最適宜的溫度範圍,通常稱之為“等熱區溫度”或者稱之為“臨界溫度”,當飼料充足,畜禽在該溫度下生長速度最快,其生理狀況也最佳。但是超出這一溫度,不論高出還是低於這一溫度,都會影響到畜禽的生長,特別是豬的生長,影響就更大。在我國,肉類的供應,主要還是依賴於生豬的生產。而生豬的生產受氣象因素的影響很大,因此氣候條件必然影響到生豬收購。豬由於汗腺少,耐寒不耐熱,在高溫條件下,生長速度緩慢,增肥率低。而在秋冬時節,氣溫適宜,飼料充足,增肥快。從而形成生豬收購的淡旺季隨氣候變化而變化在商品豬的收購中,每年二月份和八、九月份形成收購淡季。二月份的收購淡季的形成是由於社會原因,也就是因為過春節,年前大部分肥豬已宰殺過年,所以節後的二月就形成了收購淡季。而八、九月份的收購淡季,則純是因為自然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氣象因素造成的。在華北地區,八、九月份天氣逐漸涼爽起來,溫度適宜,十分有利於生豬的生長。加之這時青飼料豐富,是生豬育肥的大好時機。俗話說:“魚長三伏豬長秋”,八、九月份生豬生長最快,農民惜售,因而就形成了商品豬收購淡季。雖然每年的初秋總要形成收購生豬的淡季,但是每年的氣候變化不同,淡季的到來也有早有遲。從華北某市1984年、1986年兩年的生豬收購情況對比來看,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該市1984年的收購淡季發生在九至十月份,而1986年的收購淡季七月底就開始了。其原因是1984年的氣候異常,八月份天氣仍然十分炎熱,氣溫平均溫度達30℃以上,因此推遲了淡季的到來。而1986年天氣到七月中下旬就比較涼爽,因此又使淡季過早地到來。氣象條件與商品的生產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利用氣象要素來定量地預測商品的產量。
北京市氣象局資料室的同誌,通過對冬小麥生育期內多種氣象要素與產量關係的分析,得出了北京地區冬小麥產量波動的大小,取決於冬小麥受凍害的情況,因此冬小麥氣候產量與11月和12月下旬平均氣溫相關顯著,以此建立了冬小麥氣候波動產量的預報公式:
△Y=-49.7+19.08X1+6.74X2
△Y為氣候波動產量;X1、X2分別為11月和12月下旬平均氣溫。利用正交分析,求得了建國以來冬小麥產量的趨勢議程為:
Y=-224.64+5.9φ1(x)+0.08φ2(x)
利用上述兩式,便可以預報出北京地區的冬小麥產量為Y=Y△Y(公斤/畝)。不但可以利用氣象資料來預報糧食作物產量,還可以預報作物產量品質的好壞。福建省根據全國著名甘蔗產區仙遊縣20年資料分析,得出了12月甘蔗含糖量的高低與10月、11月的“幹涼度”密切相關。其表達式:Ck=To·L·n其中Ck為幹涼度,To為平均日較差,L為日照時數,n為某時段的天數。在一定的土壤,技術栽培條件下,在一定的溫度範圍(生物學下限溫度以上)內,幹涼度是衡量一地區糖分積累潛力大小和體現諸因素對糖分的影響。“幹涼度”越大,越有利於糖分積累,增產潛力越大,反之則越小。從仙遊縣曆年含糖分與“幹涼度”資料分析得出,幹涼度≥9200小時/度時,12月份的含糖量比較高。可利用下麵的經驗公式估算豐欠年榨季平均的含糖分U1=0.98K+0.5(0.2)(當CK≥9200小時/度時)U2=0.90K+0.5(0.2)(當CK>9200小時/度時)U1、U2為甘蔗的含糖分,K為曆年榨季平均含糖分,0.5、0.2分別為冬季無凍害和有凍害(按霜凍指標定)的係數。按照上式,就可以大體上估算出整個榨季的平均含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