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氣象要素還可以預測魚汛和捕獲量。這是因為氣候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海洋魚類生物的繁殖生長、棲息、洄遊和捕澇作業。閩東漁場根據每年11月中、下旬,魚群就開始從浙江沿海南遊,進入閩東漁場,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魚群不斷往南洄遊,因此,秋季冷空氣活動的早晚、強弱和範圍對魚群洄遊時間、路線關係很大。因此,依據汛前溫度、降水、大風等氣象因素與漁業生產和漁獲量的關係,運用二級判別,統計了閩東台山站1971~1983年的氣象資料,按擬合率最高為原則,對預報因子(0.1)化,求方程係數,計算曆年預報量,確定判據。其年產量的年際變化趨勢預報方程為:

Y1=0.85X1+0.85X2+X1X2

Y2=0.85X1+0.50X3+0.50X1X3

Y3=0.85X2+0.50X3+0.50X2X3

其中X1、為台山站10月份平均氣溫與10月下旬極端最低溫度。凡是月平均氣溫在21°~22.1℃之間或極端最低氣溫>15.0℃時X1為“1”,其餘為“0”,擬合率為91%。X2為台山站氣溫穩定通過23℃終日期及10月份大風日數。凡是當氣溫穩定通過23℃終日期較前年為遲(或相等),且大風日數<20天時X2為“1”,其餘為“0”,擬合率91%。X3為台山站10月份降水距平百分率。凡是<-40%時X3為“1”,>-40%為“0”,擬合率83%。判據Yc1=2.7,當Y1=Yc1時,其產量較上一年上升,Y1≠Yc為下降;Yc2=0.85,當Y1≥Yc2時,其產量較上一年上升,Y2<YC2為下降;Yc3=0.85,當Y3≥Yc3時,其產量較上年上升,Y3<Yc3時為下降。

利用上述三個公式就可以進行冬汛產量趨勢預報,經曆史驗證和三年試報,效果較好。目前,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利用數理統計、遙感等方法,開展了多種多樣的產量預報和估測。除廣泛開展了對糧食作物產量預報外,還開展了對經濟作物、水果、蔬菜以及醫藥,水產品,畜牧產品的產量預報和估測,這對商品采購、調運計劃的製定和采購,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情報。

氣候與人體健康

氣候與生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地球上能產生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這與地球上良好的氣候條件是分不開的。至今為止,天文界還沒有發現任何其他一個有生命的天體,說明了地球這樣良好的氣候條件在宇宙中是極為罕見的。

地球氣候的優越性首先表現在溫度適宜,水汽充足。地球表層附近的溫度一般在±40℃之間。地球上的不多為液態,是最好的溶媒,也是生命活動最好的載體。溫度在0℃以下不太低時,生物還有適應這種寒冷活動的保護措施,以維持體內的生命活動。

人是最高級的生物,對氣候的要求更嚴格,但人類有強大生產力,能生產良好裝備,適應各種氣候。但是這種裝備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因此,人類的生、老、病、死的一定範圍內,是受到氣候條件約束的。

溫度是主要的氣候要素之一,對人類的繁衍生息起到重要作用。人類靠飲食的營養進行新陳代謝過程,同時也供給人體熱量。人屬於恒溫動物,其體內溫度或直腸溫度37℃,皮膚溫度33℃,這就有利於把新陳代謝多餘的熱量排放到外界。據研究,人體是通過輻射、熱量對流、汗液蒸發及呼吸4種途徑排出熱量的。當環境溫度為10℃,相對濕度為50%時,在失去的熱量中有42%是通過輻射過程,26%通過對流熱量交換,汗液蒸發占18%。呼吸過程中人體呼出潮濕溫暖的空氣,其中既有熱量,也有水汽蒸發熱。

人體通過新陳代謝過程產生熱量,供給人體活動能力。所需熱量決定於人的勞動強度與外界溫度兩個因素。人們曾研究了人體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產生熱量的數量。例如,在-30℃條件下,每個人每天需產生2.1萬焦熱量,而在30℃時,隻需1.3萬焦熱量。

但當外界很冷與很熱的條件下,就會使人體與外界的熱交換處於不正常狀態,輕者可引起活動力下降或局部肌體損傷,重者可危及生命。

據研究,當人的直腸溫度下降到31℃~32℃時,就會喪失知覺,下降到26℃時就會死亡。但是各人種及個人的抗寒能力有所不同。據達爾文觀察合恩角的雅克印第安人的結果,他們可以在近乎裸體的條件下忍受晚上3℃與白天7℃無雨條件下的寒冷。20世紀人們發現澳大利亞土人在無衣著的條件下可以在-2℃~10℃的冬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