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能夠飛上天,當然可以用於大氣探測。據說,大約在1749年時,攜有溫度表的風箏就到達了雲層深處進行過溫度測量。大家熟悉的科學家富蘭克林也於1725年把風箏升到了雷雨雲中,從而證明了閃電與摩擦生電是一個道理。所以說,風箏在大氣探測史上還有過功勳呢。風箏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設備簡單、造價低廉、上升容易,但是它的上升高度有限,充其量不過三千多米。再者風箏容易斷線,在地麵建築物和叢林多的地方還不能施放。這樣一來,到19世紀之後,風箏就隻作為玩具形式而存在了。

探空氣球

早期的氣球充滿了熱空氣,後來為了安全,由乳膠製成的氣球出現,灌入適量的氫氣,借助空氣的浮力就可以上升。現代的載人氣球高度已達三十多公裏,是在20世紀60年代創下的紀錄,對於探測大氣的風箏高度來說,是個不小的突破。氣球用於大氣探測大約是在1893年,當時法國使用的是橡膠做成的氣球,上麵攜有氣象儀器升到了16公裏的高空。早些時期,氣球上麵的氣象儀器需要氣球破裂,然後摔下來後才能獲得各種氣象數據;而現代常常使用無線電探空儀器,無需回收。

氣球探測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一是係留氣球,又稱風箏氣球。它用繩索維係在地麵上,其形狀有的像船,有的像球。氣球上麵都帶有測量溫度、濕度、風向、風速的儀器。這些儀器要麼用無線電發送測得的數據信號、要麼直接采用有線傳輸的方式。係留氣球的高度可以由繩索控製,不過一般隻有幾百米,它主要用於低空大氣的探測。

二是探空氣球。這種氣球下麵懸掛著探空儀。探空儀帶有溫度、濕度、氣壓三個傳感器、轉換器和發射機。氣球升空後,會隨時把測得的氣壓、溫度、濕度等數據轉換成無線電信號,再發送到地麵,地麵再經過信號轉換得出探測結果。探空氣球有的很低,隻能測定2000米以下範圍的大氣物理狀態;有的很高,可達到3萬米的高空。我國的探空氣球可達離地麵2.5萬米以上的位置。

目前全球約有一千多個高空氣象觀測站,每天定時施放探空氣球,由此獲得常規的高空氣象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加工成氣象台預報人員使用的高空天氣圖。

三是平衡氣球。它也叫無外力氣球或定高氣球。此氣球施放後,球體可以保持在某一高度上,隨著空氣水平飄移。如果使用經緯儀和測風雷達,就可以判斷其所在的位置;再根據其時間的變化,就可以求出同一高度層的大氣各個氣象數據。

平衡氣球有的定點於平流層上,順著西風帶,可以圍繞地球飄行。平衡氣球的探測儀器和無線電發報機常常靠太陽能電池來供電,其信號則通過衛星直接轉發到地麵接收站。

四是“母球”係統。它包括一個大型氣球和在飄飛途中逐次下投的探空儀。探空儀在下落時一邊探測大氣一邊發報,母球接收到它的數據後,再經過衛星中繼站傳給地麵站。

氣象火箭

火箭有上千年的曆史,但現代火箭投入運用的時間卻不長,至於氣象火箭的使用年限更短。目前使用氣象火箭進行大氣探測的國家有二十多個。一些國家,如美、蘇、英、法、日等設置了許多氣象火箭探測點,建成了全球氣象火箭網,定期發射火箭,互相傳遞信息。我國的探空火箭已能發射到離地麵120~140公裏的高度,在海南省還建有探空火箭發射場。

火箭飛行依靠的是它本身攜帶的固、液體燃料,它的速度快,可以達到上百公裏的高度,因而它填補了氣球和衛星所在高度之間空白區的大氣探測。但是火箭飛行的時間短,儀器因空氣摩擦產生的溫度也高,而且火箭本身需要製導係統,這些都給火箭的大氣探測帶來了不便。為了取得更大的收獲,一些光學經緯儀、高精度氣象雷達、計算機等常常與氣象火箭配合,以彌補氣象火箭的先天性不足。

運用火箭探測大氣的方法有以下幾個:一方麵,火箭在上升途中運用其所帶的儀器直接測量,這種方法常見於早期,現已淘汰;另一方麵,火箭在上升時,可以按時將其攜有的儀器分開,儀器再依靠降落傘緩慢下降,自動測量;還有一個就是火箭在上升或下降時,陸續釋放出不同的儀器。這些儀器有的是探空儀,它們將所測的溫度、濕度、氣壓和風向的數據,通過無線電發射機準確地發回地麵;有的是各種跟蹤物,如納雲、金屬絲、無聲榴彈、帶反射靶的氣球帶,用以測量不同高度的風速、風向等。還有的你怎麼也想不到,它們竟然是取樣瓶,在取得空氣樣品後,能返回到地麵。

氣象火箭的類型有大有小。小的隻測幾種常規要素,大的能探上十種要素。氣象火箭美國有洛基、阿卡斯型號;日本有MT—135型號;英國有大鷗火箭;俄羅斯有MP—100和MMP—06型號等。

多麵手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