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減災

頻繁的氣象災害,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麵對洪水、暴雨、台風、冰雹的橫行霸道,肆意破壞,人類並沒有坐以待斃。科學家們早就行動起來,一直在尋找對策。現在對於各種類型的氣象災害,人類還沒有完全能夠馴服它們的能力。但我們已經和正在用高新科技手段,提高著預報水平,爭取把災害減少到最低程度。在這之中,對天氣現象的監測、預報,以及各種防範措施,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如對付突發性的強對流天氣,暴雨、冰雹、龍卷風,氣象雷達就可大顯身手。一般六小時一次的氣象監測和三小時一次的衛星探測,很難捕捉到這種突發性強對流天氣;而雷達通過連續的跟蹤觀測,根據回波中心的強度、雲頂高度、麵積、移向移速的變化。就可以推斷出即將出現的天氣內容,對是否冰雹天氣、暴雨天氣、陣性降水都分辨得清清楚楚。多普勒雷達還能探測大氣中風與溫度的分布情況。近些年來,由於電子數字處理係統的應用,雷達更是如虎添翼,這使短期天氣預報水平大為提高。

1990年5月28日,雲南省雲溪地區對上午8時和10時觀測的兩次雷達回波資料進行分析,成功地預報了“華寧縣的一次強暴雨天氣”。當地水利部門積極采取行動,將一些水利施工的現場進行有效防範,而使數百萬元的財產免遭“毒手”。據說,從短時天氣預報中獲得的收益數字驚人。美國農業每年可得7400萬美元,英國可得650萬英鎊;在能源上,美國每年收益3930萬美元,英國可獲40萬英鎊;在社會公益與安全上,美國每年竟獲利3.1億美元,英國也有380萬英鎊。

氣象衛星的監測水平就更高了。三十多年來,由於衛星遙感技術的運用,對熱帶氣旋、暴雨洪水、寒潮、幹旱,甚至森林火災、病蟲害的監測都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氣象衛星的雲圖可以清楚地顯示台風發展過程的全貌,及其移動的趨勢、路徑、強度等。1981年,衛星雲圖準確地顯示出8107號台風將向西北方向移動,糾正了其他資料預報的西行錯誤結論。據此,預報員作出了台風將在福建、浙江南部登陸的正確預報。再如1986年的8607號台風,由於提前72小時作出登陸廣東的準確預報,使損失減少了十多億元。氣象衛星對台風的準確監測、也避免了一些機毀人亡的空運事故。如1981年8月31日,衛星雲圖顯示出中日航線受台風的影響可能性很大,值班人員立即向有關部門建議取消次日的航班,確保了旅客的飛行安全。

氣象衛星也能監測暴雨。在衛星雲圖上,一個個密集的白亮雲區就是暴雨。1983年7月下旬,漢江上遊水位猛漲,氣象工作者根據雲圖反映,多次作出正確預報,有關領導在暴雨滂沱的7月31日做出了撤離陝西安康城居民的果斷決定,大大地減少了人員傷亡。

對寒潮等凍害的監測,衛星也表現的得心應手。氣象衛星通過紅外雲圖資料,能獲得寒潮移動的方向和進程。美國就據此為南部佛羅裏達州柑橘園的種植提供了大量有實用價值的信息。據估計,該州光柑橘種植一年就可以節省4500萬美元。

對於幹旱的監測,衛星也可以做到。目前,全世界沙漠化問題嚴重。我國荒漠化麵積已經接近國土的1/5。衛星可以提供沙漠動態的數據,為防沙治沙作重要參考。

衛星的監測還涉及到一些特殊災害,如森林火災、地震預報等。我國在1987年5月6日~6月2日的大興安嶺林區的大火撲滅過程中,衛星監測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整個滅火戰鬥中,國家氣象局向森林防火總指揮部提供了七十餘幅反映林火發展情況的雲圖。1992年5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又觀測到大興安嶺有高溫區,實況是確實在撲滅火災。

衛星的監測,僅從減災方麵來說,還可以把對海水的監測、對植物病蟲害的監測、對旱澇麵積的估算包括進去。氣象衛星利用冰、水的不同反射率及溫度的不同特性,可以測出海冰的分布和移動情況。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就對渤海黃海北部的海冰分布、漂移速度、外浮位置進行了衛星跟蹤指出了海冰位置,幫助渤海石油公司的兩艘鑽井船脫離了險情。

衛星遙感技術發展到監測植物病蟲害,的確是件了不起的事。農作物的群體綠葉麵積指數、生物量及葉綠素含量,能反映作物的長勢,對病蟲害和凍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據說,瑞典的科學家們曾經根據衛星圖片資料,提前14天準確地預報了森林病蟲害。在其沒有蔓延開來時,就施加了控製。

再如加納,衛星圖片還曾被作為滅煌的依據。說穿了這其實不難理解:蝗蟲一般在地下排卵,而蟲卵又對土壤水分有特定的要求,因而隻要根據土壤溫度分布的分析,就可以找出蝗蟲的滋生之地。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利用衛星對各種作物病情、長勢、病蟲害作了研究。如1987年春,氣象衛星雲圖揭示出河南省紅蜘蛛、吸漿蟲、白粉病等少數病蟲害。1991年2月,江蘇省氣象局根據18號氣象衛星的遙感資料,指出受災最嚴重的區域是灌南縣,這為當地及時自救提供了寶貴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