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種遊戲的勝敗,除了人為的因素以外,外在的氣象因素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深諳氣象,借一時刮起的極為反常的東風火燒曹軍戰船,以少勝多,使曹軍慘敗而歸,曹操本人也幾乎喪命;諸葛亮利用漫天的濃霧,不費吹灰之力,向疑慮不定的曹操借得十萬支急用之箭,也是巧用天氣,智勝敵人的好戰例。

相反,一個軍事領導者不懂氣象,不關心氣象信息,就隻會在打仗中徒勞地損失力量,甚至可能飽嚐飲恨沙場的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部隊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雖然士兵鬥誌高昂,接連取得勝利,但由於戰線拉得太長,特別沒有意識到俄國冬天來臨的氣候的嚴峻性,結果冬天來了,使隻距莫斯科幾十公裏的德軍一籌莫展,大批德軍被凍死,大炮、坦克、飛機、各種槍支都結了冰,幾乎無法使用。而蘇軍元帥朱可夫卻及時了了解天氣形勢,趁機指揮適應嚴寒氣候的蘇聯紅軍反戈一擊,最後取得了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

氣象因素對戰爭的影響,還反映在現代武器的有效使用上。我們知道,飛機在起飛時如果碰到雷雨、下沉氣流、火山灰時,很有可能會發生機毀人亡的事故。即使是現代化武器,若在非常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其性能也有可能受到很大影響。如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雖然有夜視和紅外設備,但是由於沙漠地區氣候炎熱,飛沙漫天,揚起的塵土曾使軍事雷達、無線電設備受到幹擾,而導彈、衛星、飛機都難以正常工作。多國部隊一些非戰鬥死亡人員,其死因多與天氣條件導致的武器失靈有關。

氣象對工業的影響表麵上看起來不大,實際上卻不可忽視。拿化工生產為例,化工生產不論是安全問題,還是質量問題,都不可抱對氣象條件“等閑視之”的態度。有人就舉過一個例子,化工生產有一個“棉花硝化”工序,必須保持一定的溫濕度。但這個溫濕度必須適當,如棉花水分超過了一定限度就會成為廢品。其實這不難理解,你肯定注意過,做熟的米飯在夏天很容易發酸變黴,但在冬季卻放得時間長得多。學過初中化學的人都知道,這是化學反應的結果。還有一些特殊的化學工業生產過程也要注意氣象問題。如生產烈性炸藥,一定要保持好室溫。室溫太低,製品會變硬,可能會發生爆炸;溫度過高,達到著火點,也會引起自然爆炸。對雷雨也要特別注意。江西萍鄉有一個土產公司的鞭炮倉庫,因為沒有安裝避雷裝置,在某4月份發生一次雷擊事故,所幸的是在庫房沒有鞭炮,但庫房卻裂開了幾個大口子,相當危險。

此外,一些工業生產和設計也要考慮好氣象條件,這之中建築設計顯得尤為突出。建築設計不僅要考慮大風、暴雨、雷電等因素,還要考慮日照、積雪、采光等條件。風壓是刮風時單位麵積上受到風的壓強,它關係著整個工程的安全。在海拔500米高度以下的地麵上,當風以每秒30米的速度吹來時,建築物牆麵上要承受56.3千牛頓的風壓。風壓考慮太小,會造成坍塌事故;風壓考慮太大,會增加建築成本。1965年英國弗爾橋電廠建造了幾座高114米的冷卻塔,因未考慮好風壓問題,造成三座塔倒塌的事故。相反,我國在建設武鋼廠房時,外國專家堅持要考慮60牛頓/米2的風壓,我國專家技術人員經過認真核算,認為該地風壓低於30牛頓/米2,結果按此標準建造,共節約了3700萬元的資金,既保證了工程質量,又贏得了榮譽。

建築物對雷擊、暴雨等氣象災害更應該考慮周全。1981年,陝西的一次暴雨造成泥石流和滑坡,1.6萬間房屋倒塌;1991年8月10日,北京市高壓建築受雷擊而斷路掉閘,造成大麵積停電,損失重大。應該說,對付暴雨應有好的漏水、排水設施;對雷電應有避雷消雷設施,因為建築物高度每增高1.5米,每年要增加一次雷擊的機會,增到90米時,每年可遭受兩次雷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