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紫外線汙染

紫外線最早是應用於消毒以及某些工藝流程。近年來它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如用於人造衛星對地麵的探測。紫外線的效應按其波長而有不同,波長為1000~1900埃的真空紫外部分,可被空氣和水吸收;波長為1900~3000埃的遠紫外部分,大部分可被生物分子強烈吸收;波長為3000~3300埃的近紫外部分,可被某些生物分子吸收。

紫外線對人體主要是傷害眼角膜和皮膚。造成角膜損傷的紫外線主要為2500~3050埃部分,而其中波長為2880埃的作用最強。角膜多次暴露於紫外線,並不增加對紫外線的耐受能力。紫外線對角膜的傷害作用表現為一種叫做畏光眼炎的極痛的角膜白斑傷害。除了劇痛外,還導致流淚、眼瞼痙攣、眼結膜充血和睫狀肌抽搐。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作用主要是引起紅斑和小水皰,嚴重時會使表皮壞死和脫皮。人體胸、腹、背部皮膚對紫外線最敏感,其次是前額、肩和臀部,再次為腳掌和手背。不同波長紫外線對皮膚的效應是不同的,波長2800~3200埃和2500~2600埃的紫外線對皮膚的效應最強。

另外,有些學者還根據光汙染所影響的範圍的大小將光汙染分為室外視環境汙染、室內視環境汙染和局部視環境汙染。其中,室外視環境汙染包括建築物外牆、室外照明等,室內視環境汙染包括室內裝修、室內不良的光色環境等,局部視環境汙染包括書簿紙張和某些工業產品等。

光汙染已經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效率,每年給人們造成大量損失。為此,關注視覺汙染,改善視覺環境,已經刻不容緩。

光汙染的防治

防治光汙染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麵采取措施:

(1)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改善工廠照明條件等,以減少光汙染的來源。比如在設計照明工具時,合理選擇光源、燈具和布燈方案,盡量使用光束發散角小的燈具,並在燈具上采取加遮光罩或隔片的措施。

(2)對有紅外線和紫外線汙染的場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

(3)在修建建築時,應盡量考慮采用對人的視覺不會產生強烈刺眼感覺的白色,使用讓人眼感覺舒服的“生態顏色”,同時避免使用會產生鏡麵想象的玻璃、大理石等材料。

(4)製訂切實可行的防治光汙染的標準和規範以及法律法規。目前國際照明委員會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有防治光汙染的相關規定和標準。

(5)采用個人防護措施,主要是戴防護眼鏡和防護麵罩。光汙染的防護鏡有反射型防護鏡、吸收型防護鏡、反射-吸收型防護鏡、爆炸型防護鏡、光化學反應型防護鏡、光電型防護鏡、變色微晶玻璃型防護鏡等類型。

(6)向公眾宣傳光汙染的危害,提高人們防治光汙染的意識。比如2009國際天文年“黑暗天空”、“全球關燈一小時”活動等都是引起人們關注光汙染的良好措施。

光汙染雖未被列入環境防治範疇,但它的危害顯而易見,並在日益加重和蔓延。因此,人們在生活中應注意防止各種光汙染對健康的危害,避免過長時間接觸汙染。

光對環境的汙染是實際存在的,但由於缺少相應的汙染標準與立法,因而不能形成較完整的環境質量要求與防範措施。防治光汙染,是一項社會係統工程,需耍有關部門製訂必要的法律和規定,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燈光照亮城市夜空

首先,在企業、衛生、環保等部門,一定要對光的汙染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注意控製光汙染的源頭,要加強預防性衛生監督,做到防患於未然;科研人員在科學技術上也要探索有利於減少光汙染的方法。在設計方案上,合理選擇光源。要教育人們科學地合理使用燈光,注意調整亮度,不可濫用光源,不要再擴大光的汙染。

其次,對於個人來說,要增加環保意識,注意個人保健。個人如果不能避免長期處於光汙染的工作環境中,應該考慮防止光汙染的問題,采用個人防護措施:戴防護鏡、防護麵罩、防護服等,把光汙染的危害消除在萌芽狀態。已出現症狀的應定期去醫院眼科作檢查,及時發現病情,以防為主,防治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