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華達州絲蘭山脈核試驗
據內華達試驗場的官員們承認,在美國停止地麵核試驗轉而進行地下核試驗的20多年中,該試驗場共進行了475次地下核爆炸,其中有62次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事故。根據美國能源部的事故分類,53次屬於輻射泄漏或滲漏,7次屬於嚴重輻射泄漏。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970年12月18日爆炸的代號為“貝恩巴裏”的1萬噸級核彈。這顆核彈安置在深900英尺、直徑86英寸的豎井中,爆炸以後,相當於300萬居裏的放射性物質,在24小時內噴射到8000英尺高的大氣層,其放射性塵埃一直飄到北達科他州。
★綠色追問——核汙染
作為一種能源,核電的確有著不可比擬的魅力——它是目前最新式、最幹淨,且單位成本最低的一種電力資源;它穩定性高、壽期長、低汙染,在解決資源緊缺,改善環境質量方麵具備明顯優勢;它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並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的關係,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能源。
核電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充滿了危險的信號,譬如核汙染。核汙染是指由於各種原因產生核泄漏甚至爆炸而引起的放射性汙染。其危害範圍大,對周圍生物破壞極為嚴重;持續時期長,事後處理危險、複雜。
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員受到外照射傷害。內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狀有:疲勞、頭昏、失眠、皮膚發紅、潰瘍、出血、脫發、白血病、嘔吐、腹瀉等。有時還會增加癌症、畸變、遺傳性病變發生率,影響幾代人的健康。一般講,身體接受的輻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狀越嚴重,致癌、致畸風險越大。
切爾諾貝利是全球公共議程的重要符號。因為核電站不出問題則已,一出問題就足以造成大規模毀滅性傷害。盡管核泄漏的危機難以排除,但人類從來沒有停止發展核技術的步伐。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如何防範此類事故的再度發生,並且對降低核事故的傷害展開研究。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國家對待核能都持以非常謹慎的態度。
俄羅斯:開發核能更重安全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慘痛教訓推動核能技術向更安全的方向發展。俄羅斯如今的核電技術與2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俄的核電建設在世界居於前列。
德國:通過立法放棄核能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德國展開了一場馬拉鬆式的長年論戰,焦點是是否應放棄使用核能。2002年德政府立法放棄核能。2005年上台的大聯合政府繼承了這一決定,計劃到2021年逐步關閉所有核電站。
美國:防止恐怖襲擊是大事
“9·11”恐怖襲擊後,美國政府馬上意識到了核電站所存在的危險。華盛頓官員表示,美國目前有超過100座核電站,如果恐怖分子從空中對美國發動襲擊,這些核電站很可能首當其衝。
中國:類似事故絕不會發生
憑著高質量的技術保障和嚴格的監督管理體係,中國的核電專家表示類似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在中國絕不會發生。
中國核電站有4道安全屏障。一是核電站的燃料是二氧化鈾的陶瓷體芯塊,能把絕大部分的裂變產物自留在芯塊內;二是性能相當好的鋯合金包殼管把芯塊密封在管裏;三是壓力容器及一回路壓力邊界;四是安全殼。當4道屏障同時失效,放射性物質才有可能泄漏,但這個概率是極低的。
另一方麵,自1984年中國建造第一座核電站開始,國家對核安全的重視就從未鬆懈過,製定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監督管理體係——成立專門的核安全監管機構;建立完全與國際接軌的核安全法規標準體係;對所有核電站實施安全許可製度,安全許可證發放後,繼續對核電站的設計、建造、運行實施全程安全監督;中國核安全局在中國的四個地區建有監督站,對所有運行或在建的核電站實行24小時現場監督……20年來,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發,從主管部門到電站業主,經過20年的發展,其設計、運行、維護的經驗不斷增加,這也是核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