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處於陸地生態係統中的無機界和生物界的中心,不僅在本係統內進行著能量和物質的循環,而且與水域、大氣和生物之間也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換,一旦發生汙染,三者之間就會有汙染物質的相互傳遞。作物從土壤中吸收和積累的汙染物常通過食物鏈傳遞而影響人體健康。
讓人驚恐的大米鎘汙染
2001年5月14日,《中國環境報》上登載一篇《日本大米鎘汙染重現》的文章,向人們展示了土壤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影響。原文如下:5年前,一場低溫冷害曾導致日本水稻大麵積減產,而日本人又偏偏口味專一,非大米不吃,於是,隻好破例從國外進口大米,盡管百般挑剔,怎奈天災難拒,不得不委曲求全。最近,日本的大米又出了毛病,據東京都衛生研究所的抽樣檢測,從大米生產地長野縣的農田土壤樣品中查出鎘含量超標,接著又陸續發現幾個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含鎘大米,5年前因低溫冷害幾近絕收的農戶心頭再布陰雲。這次“鎘米”怪不得天災,可是,其潛在影響或許更甚於天災。
鎘汙染與痛痛病
據日本1970年頒布的《農田防汙染法》的規定,衡量受鎘汙染的農田的標準為當地產1公斤稻米鎘含量在1毫克(ppm)以上。
鎘的元素符號是Cd,銀白色金屬,質地較軟,存在於銅、鉛、鋅的伴生礦中。鎘在核電設施上有重要應用,還可用於加工電池和電鍍,農田、江河受其汙染後可危害人類生活,導致骨質疏鬆、骨裂縫、骨折,孕婦、胎兒異常以及早衰等。
20世紀50年代,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曾有1000多人患鎘中毒,死亡123人,多數患者去看醫生時中毒已經很深了。1960年,首次將其定名為“痛痛病”。1971年受害者將汙染源“三井金屬礦業”告上法庭,經過馬拉鬆式的審判,最後裁定被告向31名原告賠償5700萬日元,這是日本國民告企業大型訴訟的首次勝訴。
痛痛病是由慢性鎘中毒引起的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主要症狀為:最初腰背肩膝關節痛,隨後遍及全身,如針刺感。數年後骨骼嚴重變形,發脆易折,輕微活動,甚至咳嗽都會引起多發性病理骨折。原因來自長期飲用受到鎘汙染的河水、食用含鎘大米,致使骨中鎘的含量增加而脫鈣,造成骨質疏鬆。
人體長年攝入鎘還會引發腎髒病,千葉大學醫學部的能川浩二教授指出:日本人髒器中的鎘濃度較高,是芬蘭人的10倍。生活在非汙染地的日本人,也難逃鎘汙染的危害,因為他們普遍以大米為主食,每天經口攝入的鎘有40%-50%來自大米,要控製鎘汙染的擴散,首先就要查清大米的汙染源。
30年後重現白馬村
白馬村是長野縣雪山環繞的一個山村,是日本的主要稻米產地之一。2月13日,村農協聚集了很多農戶和村裏的水稻技術員。
“2000年稻米的含鎘情況就是如上通報的這樣。”農戶們對農協在通報會上宣布的結果未表示懷疑,這是根據曆時兩年的調查得出的結果。當時含鎘的田塊隻占全村的一小部分,並查明汙染源來自被河水衝刷下來的埋入地下的鎘。接著,在此基礎上劃出了監測區域,並製定了限製該地區的稻米流入市場的措施。
1970年前後,在日本各地的金屬礦山及冶煉廠周圍的農田、稻米中發現高濃度的鎘,為此,地方政府馬上采取防止汙染的治理措施,好在醫院尚未見到鎘中毒的病例,“鎘米”問題就一度沉寂了下來。兩年前,含鎘大米再次露出了冰山的一角。1998年11月,東京都政府曾向長野縣政府發通報指出,白馬村的大米中鎘的含量高達0.42ppm。消息傳出,所屬市鎮吃驚不小,各地馬上對農田、稻米的鎘含量做了調查。今年,白馬村準備對全村1100處稻田再做一次徹底調查。按日本的“食品衛生法”,鎘含量超過1ppm的大米不能食用,超過0.4ppm須具備令消費者放心食用的證明。不能食用及不準上市,部分可用於生產工業糨糊,並規定含鎘1ppm以上的為“鎘汙染米”,0.4ppm以上的為“準汙染米”。
後來得知,1997年糧食廳對全國3.7萬處農田的調查中,秋田縣有一處農田含鎘已高達1ppm,而0.4ppm以上的田塊多達95處,顯然,時隔30年,鎘汙染問題仍未結束,鎘米再次成為日本國民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