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與職業性事故預防
針對不同生產環境產生的不同類型的職業病和職業事故,應該根據其具體情況分別采取相應的措施。隻有擁有一個安全的生產環境,我們的生產才能夠有序進行,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健康也能夠有保證。
一、職業病控製
職業病的發生取決於三個因素:即人(接觸者)、職業有害因素的存在,以及職業有害因素作用條件。這三者的因果關係,決定了職業性病損的可預防性,而且隻有采取預防的手段,才能防止職業病的發生。
1.控製人的因素
個人要加強防護,正確選擇和使用個體防護用品,應該根據危害接觸情況選擇使用防塵防毒用的口罩、麵罩等呼吸防護器,防紫外線的麵盾,防酸、堿、高溫的防護服,防振動的手套,防滑的鞋等。
個人要注意增強機體對職業性危害因素的抵抗能力,要改變不良嗜好,加強體育鍛煉,並且要常吃保健膳食。應根據接觸有害因素作用性質和特點,適當補充某些特殊需要的營養成分。
要限製個人對職業性危害因素的接觸時間。根據毒物損害作用,應對接觸者給予特殊營養。例如損害肝髒為主時,應給以保肝食物,如優質蛋白質,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
對個人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正確認識職業有害因素,提高自我保健意識,自覺參與預防,並做好個人衛生和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2.控製生產環境的因素
從衛生和安全角度考慮生產工藝過程和設備,正確選擇廠址,合理安排車間布局等。采用適當的生產工藝,包括加料、出料包裝等方法,以減少空氣汙染,貯存中注意溫、濕度。用低毒物質代替高毒物質。
對粉塵、有毒蒸氣或氣體的操作在密閉情況下進行,輔以局部吸風。有熱毒氣發生時,可采用局部排氣罩。加強設備維修,保持車間整潔。安全貯運,有毒產品粘貼毒品標簽及處理說明。
3.控製職業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
職業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是能否引起職業病的決定性前提之一,其中最主要的是接觸機會和作用強度(劑量),決定接觸機會的主要因素是接觸時間。
因此,在保護職業人群健康時,還應考慮作用條件,通過改善環境措施,嚴格執行衛生標準來達到控製職業有害因素。
二、職業中毒的預防
1.根除毒物:從生產工藝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質,用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物質。
2.降低毒物濃度:通過革新技術,改造工藝,通風排毒,合理布局等,降低空氣中毒物濃度使之達到乃至低於最高容許濃度,是預防職業中毒的中心環節。
3.個體防護:搞好個體防護與個人衛生,對於預防職業中毒雖不是根本性措施,但在許多情況下起著重要作用。
4.增強體質:合理實施有毒作業保健待遇製度,因地製宜地開展體育活動,注意安排夜班工人的休息睡眠,做好季節性多發病的預防等,對增強機體對生產性毒物的抵抗力有重要意義。
5.安全衛生管理:建立和完善安全衛生的規章製度,做好勞動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作業人員對防毒工作的認識和自覺性,加強生產設備的維修和管理,特別是防止跑、冒、滴、漏,對於預防職業中毒具有重要意義。
6.環境監測與健康監護:定期監測作業場所生產性毒物的濃度,實施就業前健康檢查,排除有職業禁忌證者參加接觸毒物的作業,堅持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工人健康受損情況並及時處理。
三、職業中暑的預防
1.對強輻射熱源如各種爐子,可用石棉布、石棉板、爐門前設置水幕門和循環水門等隔熱材料包裹。露天作業時可搭涼棚。通風能加速對流散熱和排除濕氣,但不能減低輻射熱。有氣流的廠房建築,應根據風向開窗,使廠房內熱空氣能被氣流帶走。有些高溫作業點可用電風扇、空氣淋浴等崗位送風方式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