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生產環境與人類健康(2)(1 / 2)

人在熱環境下工作一段時間後產生對熱負荷的適應能力,稱為熱適應。人體熱適應後,體溫調節能力提高,由於出汗增多,蒸發散熱增強,皮溫下降,出汗機能的改善是熱適應的重要表現。熱適應者對熱的耐受能力增強,這不僅可提高高溫作業的勞動效率,也有效地防止中暑的發生。但人體熱適應是有一定限度的,如超出適應限度,則可引起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紊亂,出現醫學稱為“中暑”的疾病。

中暑按其發病機理可分為熱射病、日射病、熱痙攣和熱衰弱。

熱射病:是中暑中最嚴重的一種,一般認為主要是由於機體產熱與獲熱超過散熱,致使體內蓄熱所致。初感頭痛、頭暈、口渴,然後體溫迅速升高、心跳加快,嚴重病例可出現昏迷。

日射病:在烈日下活動或停留時間過長,由於日光直接曝曬無防護的頭部,致使顱內受熱,溫度升高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神經係統功能障礙。症狀同熱射病。

熱痙攣:因為體內水和電解質平衡失調所致。由於在高溫環境中,身體大量出汗,丟失大量氯化鈉,使血鈉過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痙攣。

熱衰竭:也稱為熱暈厥或熱虛脫。一般認為是由於熱引起機體血管舒縮調節發生障礙,使外周血管擴張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環血量減少,引起大腦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出現昏厥,血壓下降,麵色蒼白,皮膚冷濕等。

上述分類是相對的,在臨床上常難以區分。在臨床醫學實踐中,常將中暑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先兆中暑:指在高溫作業場所工作一段時間以後,出現大量出汗、口渴、全身疲乏、頭暈、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升高。如能及時離開高溫環境,經休息後短時間內即可恢複正常。

輕症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狀外,體溫升高到38.5℃以上,可伴有麵色潮紅、胸悶、皮膚幹熱等征象,或出現早期呼吸循環衰竭症狀,如麵色蒼白、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皮膚冷濕、血壓下降、脈搏細快等。如及時離開高溫環境,適當休息,解鬆衣服,給予含鹽清涼飲料,服用解暑藥物等,在數小時內可以恢複。

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狀外,還出現昏倒或痙攣,或皮膚幹燥無汗,體溫在40℃以上。重症中暑應送院緊急處理。

四、職業性傷害事故

生產過程中由於工藝流程不合理、安全措施不到位、連續工作時間過長導致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機器事故等均可導致工傷,甚至殘疾、死亡等嚴重事故。如煤礦的瓦斯爆炸、井道垮塌、透水等事故造成的傷亡時有發生。除了前麵提到的山西洪洞“12·5”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外,還有:

2004年10月20日,河南省鄭州煤業集團公司大平煤礦發生一起特別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8人死亡,32人受傷。

2004年11月28日,陝西省銅川礦務局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人遇難。

2005年2月14日,遼寧孫家灣煤礦海州立井“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14名礦工遇難。

2005年11月27日21時22分,龍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七台河分公司東風煤礦發生一起特別重大煤塵爆炸事故,死亡171人,傷48人,直接經濟損失4293.1萬元。

根據國家安監總局的披露,2008年全年,我國發生重大事故86起,死亡和失蹤1315人,同比增加8起、148人。其中:工礦商貿事故發生42起,其中煤礦事故發生31起,死亡和失蹤503人。特別重大事故全國發生10起,死亡662人。其中:煤礦事故發生5起,死亡174人;金屬與非金屬礦事故發生2起,死亡321人;火災事故發生1起,死亡44人;道路交通事故發生1起,死亡51人;鐵路交通事故發生1起,死亡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