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發生的職業病
一、“銦”中毒引發職業病
28歲的小夥子小吳在一家知名的電子製造企業打工,他負責噴塗一種金屬材料,每天在車間工作十幾個小時。小吳說,有的工友幹了兩三個月就感到“不舒服”辭工了,而他也是頻頻咳嗽。但是小吳以為自己隻是患上了感冒,仗著年輕身體好,硬是“撐”了一年半。之後,小吳出現了嚴重的咳嗽、氣喘,並伴有持續性的發燒。隨即在當地住院進行治療。
後來,小吳被轉到了南京市鼓樓醫院。CT檢查發現,小吳的肺部全是白色的粉塵顆粒。而醫生取小吳肺部組織活檢尋找病因,發現在患者的肺泡裏有像牛奶一樣的乳白色液體。醫生將從患者肺部找到的白色粉塵顆粒送到南京大學的實驗室進行分析檢測,檢測報告顯示,主要成分除了氧化矽和氧化鋁外,還有一種重金屬元素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那就是“銦”。“銦”是一種稀有金屬,是製作液晶顯示器和發光二極管的原料,這種元素因為稀少,比黃金還貴,但毒性卻比鉛還強。
二、燈泡廠工人職業中暑導致死亡
某燈泡廠工人鄒某,男,19歲,於2003年3月到該廠打工,一直在吹殼車間當工人。7月24日,鄒某上白班(8:00-20:00),工作直到20時,交班後回到住宿地,約21:00-22:00突發昏迷,神誌不清,被工友發現,於22:24送到三峽大學仁和醫院急診室就診,收治入院,臨床診斷為“中暑、熱射病”。8月13日,宜昌市衛生防疫站門診部職業病診斷組作出鄒某屬“職業性重症中暑”的診斷結論。8月17日鄒某因“呼吸衰竭、循環衰竭”死亡。
該燈泡廠屬民營企業,有工人200餘人,有吹殼車間、封排車間、機扣絲車間和質檢包裝倉庫等,產品為小燈泡,主要對國外出口。經7月29日下午現場監測和調查,該車間存在高溫、噪聲等職業病危害,未進行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接觸高溫、噪聲作業人員未進行上崗前和在崗期間職業性健康檢查。
三、少女亮麗人生因中毒而晦暗
2002年4月27日,《南方日報》上刊載了一篇職業中毒的報道:在省(廣東省)職防院,筆者遇到一群女孩,她們來自同一家工廠,同一個車間,同一條生產線,對未來都曾有同樣美好的設想。但她們的人生因職業中毒而改寫。
見到黎英(化名)時,她正在病房的陽台上艱難地晾衣服,她的手指到現在還不能完全伸展開來。黎英說,剛進院時,她躺在床上翻身得人幫忙,吃飯得人喂,手根本抓不住筷子。
對自己無端端患上“怪病”,黎英很無奈,她說到這裏治病已經一年多了,還有4位工友住在隔壁病房,她們和自己一樣都是正乙烷中毒。
這群女孩在工廠幹的活是給鞋麵塗膠水。她們紛紛說,前年在工廠做了兩三個月後,手腳就變得沒勁,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最後臥床不起。當時根本不知道是中毒了,還以為是風濕引起手腳麻痹。
黎英當年春節自動離廠,回家養病。後來幸虧另外幾個工友檢查出是職業中毒,才通知她回來檢查。她們幾個人的醫療費已接近40萬元,費用由鞋廠負擔。
包括黎英在內的5個打工妹,年齡最大的不過28歲,最小的才18歲。她們說,現在雙手還是有些麻,路走多了,腳仍不聽使喚。當被問及出院後是否繼續打工?她們都茫然地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