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環境不同,人際環境顯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一個人開始與其他人接觸、交往、相處、共事時,他周圍的這些人自然就形成了一個人際環境。對於青少年朋友來說,我們與家長、老師、同學和社會上其他人的全部的人際關係就是我們的人際環境。
人際環境不僅包括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包括整個社會人際氛圍,如和諧的社區人際關係、融洽的家庭氛圍,父母的關愛,親密的同學友誼,老師的欣賞和讚揚都會讓年少的我們感覺陽光般的快樂。而父母的冷漠、暴力、離異,同學的孤立,老師不公平的對待、漠視,處處防盜、防偷、防搶、防壞人的小區環境,到處充滿欺詐、不信任的人際氛圍,無疑帶給我們的是憂傷、痛苦、絕望、冷漠、憤怒和反叛。人際環境不僅影響我們的心情和處事方式,而且與健康密切相關。
孩子患上了抑鬱症
孩子的世界應當是繽紛多姿的,充滿歡笑和快樂,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卻總是鬱鬱寡歡。
孩子抑鬱症案例一:高材生小靜變“傻”了
小靜,女,16歲,某重點中學高中一年級學生,因“情緒低落,經常發呆”由母親帶到醫院進行谘詢,檢查中發現小靜生長發育正常,身體各係統正常。意識清晰,接觸被動,對檢查合作,表情呆板,愁眉苦臉,情緒低落,自述心情不愉快,自己對不起父母的養育之恩,覺得自己很無能,有時會想到死。未發現明顯的幻覺和妄想,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沒有自知力,認為自己沒病。
小靜自小聰慧,接受能力強,學習從來不用大人操心,學習成績總是排在班上前幾名,是家中最有出息的一個,從小得到祖父母的寵愛,其他表兄弟姐妹都以小靜為榜樣。全家人都對她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她一定會考上重點高中,然後考上重點名牌大學。
為備戰中考,家長為孩子製定了嚴格的複習計劃,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績,結果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沒有考上省級重點高中,隻去了市級重點學校。老師、家長都比較失望。新學期開學,家長希望孩子再努力學習,並以自身的經曆告訴孩子,由於父母不是本科畢業,在這次機構改革中,失去了做處長的機會,強調一定要讀好書,否則將來就不會有好的發展。
小靜對自己這次沒有考好很內疚,覺得對不起家人和老師。準備新學期開始吸取教訓,重新開始。開學後,小靜更加倍努力讀書了,但每次考試總是在前20名左右,不再像以前一樣名列前茅。
逐漸孩子出現入睡困難,上課經常走神,思考問題時感到吃力,說話也少了,經常一個人發呆,對原來喜歡看的小說也不感興趣。每晚要到一兩點才能入睡,早上經常不能準時起床,幾乎天天遲到。老師的批評也多了。周圍的人都覺得小靜變“傻”了,對什麼事情都沒有反應。她曾經對母親說自己對不起父母,自己辜負了家人和老師的期望。
小靜從小是一個較為優秀的學生,她身邊的老師、父母、親友、兄弟姐妹對她的過高評價,以及她所獲得的成績,並不形成對她激勵的一種動力,反而成為一種壓力。在這種壓力下,她的情緒找不到宣泄對象,隻能獨自一個人承擔,最終導致患上了抑鬱症。
孩子抑鬱症案例二:娜娜的笑容不見了
娜娜的爸爸是某公司的業務經理,媽媽是一名列車員,他們通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5歲的娜娜便由外婆帶著。以前的娜娜活潑開朗,很喜歡笑。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媽媽領著到公園玩,娜娜就很羨慕,因為她很少有這樣的機會。
最近一段時間,爸爸媽媽發現娜娜變得不愛笑了,她常常一個人坐著發呆,整天不說話,好像一下子乖了許多,但這種“乖”總顯得有點不對勁。另外,幼兒園老師也反映娜娜現在上課經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遠不像班裏其他孩子那麼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