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太空上的奇妙實驗(2)(2 / 3)

太陽光壓

太陽光壓是指太陽光照射在物體上對物體產生的壓力。陽光照在身體上,不僅使身體發熱,而且對身體也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隻是因為壓力相對較小而感覺不到。如果這個壓力在微重力環境下則會有相對比較明顯的影響,因此在設計航天飛行器時,通常要考慮借助於這個壓力。可利用超薄光帆,調整對太陽的帆向,然後得到光壓,獲得動力。利用核彈締造合適宇宙空間

核彈是利用核裂變或核聚變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而製造的武器。雖然是武器,但我們也可以像和平利用原子能一樣,讓它們在人類征服太空的進程中,去建功立業,大展神威。

給金星降溫

被稱為地球姊妹星的金星直徑(6050千米)與地球直徑(6371千米)相差無幾,密度(525克/立方厘米)略低於地球(552克/立方厘米),具有與地球相似的石質地殼與內部結構、但金星卻擁有一個遠比地球濃厚的由97%二氧化碳組成的大氣層,表麵氣壓高達90×1055帕。特別是其表麵烈日酷暑、鑠石流金,溫度達465~485攝氏度。顯然金星根本不適合地球型生命生息,而要將金星改造成人類的太空遷徙地,首要任務是降溫。

研究表明,金星內部傳到其表麵的熱量隻占05%。其高溫酷熱的原因出於濃厚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原來二氧化碳具有與玻璃溫室保暖過程完全相同的保溫特性,即能讓太陽的可見光、紫外線等短波輻射暢通無阻通過,而對反射的紅外線等長波輻射卻百般阻撓。所以,實現金星降溫的途徑無非是,從減小太陽熱輻射入手,或從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減弱溫室效應開始。而核彈恰好能擔此重任。

人們發現,太陽輻射通過大氣,會因其中飄浮的微粒散射或雲層反射而減弱,這就是所謂的“陽傘效應”。因此,隻要在金星與太陽之間布上幾片塵埃雲,其產生的陽傘效應即可減弱或擋住一部分射向金星的陽光,就達到了使其表麵降溫的目的。要在巨大的金星麵前人工鋪設遮擋太陽的塵雲,其規模之大,是現代任何工程都無法比擬的。所需要的幾十億噸的塵土從地麵運去,或從月球、小行星上挖掘,顯然都得不償失。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核彈就地取材。有人設想,隻要在金星上引爆兩個一定當量的核彈,即能在金星大氣層製造出彌天大塵霧,足以使射向金星的陽光減弱。當太陽輻射減少到50%~80%時,金星氣溫就會開始以每星期1~3攝氏度的速度下降。幾年後,金星氣候將變得像地球一樣冷暖適中。

早在1952年有個叫尤裏的科學家就發現,在環境溫度較低時,空氣中二氧化碳氣體會被岩石吸收;當溫度升高時,岩石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又會自動釋放出來。所以,一旦金星的氣溫降低以後,其大氣中濃厚的二氧化碳氣體就會逐漸被金星上岩石吸收,溫室效應也將隨之減弱。這樣,利用核彈為金星降溫,既可釜底抽薪達到減少太陽輻射的目的,又能一箭雙雕收到降低二氧化碳濃度、減弱溫室效應的效果,從而一勞永逸地根治金星的“高溫病”。

使火星變暖

地球的近鄰火星,其自轉周期(24小時37分)、黃赤交角(23度59分)等均與地球極其相似,使火星同樣具有晝夜交替和四季循環。然而,火星那由95%的二氧化碳組成的大氣極其稀薄,氣壓平均610帕,沒有液態水,表麵平均溫度僅零下60攝氏度。其環境的嚴酷,比月球有過之而無不及,顯然也不適合於地球型生命的生存。要向火星大規模移民,也必須對其進行改造。隻不過與金星恰好相反的是,火星卻需要“增溫”。

究其原因,火星低溫主要是由於其比地球更遠離太陽,接收的太陽熱量至多僅為地球的一半。其次是其稀薄大氣的保溫性太差。所以有些科學家打算通過增加火星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以加強溫室效應來使火星變暖。完成如此重大使命,人們自然又想到了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