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太空上的奇妙實驗(2)(3 / 3)

有人建議,向火星表麵沉寂的巨大火山口投擲核彈,來激發火星火山的爆發。估計一枚100萬噸級的核彈若落點準確,則足以激發火星地下的岩漿源,造成幾座火山同時噴發。屆時,火星那玫瑰紅的天空中會充滿二氧化碳和水汽。當這些氣體達到一定濃度後,太陽熱量仍可直達火星表麵,而從表麵反射出的熱能卻被阻滯在大氣層下不能逸出。這樣火星溫度就會不斷升高。

還有人設想,用幾枚百萬噸級核彈將火星與木星之間的某一小行星炸離軌道,並使其撞向火星,劇烈的撞擊作用即能釋放出禁錮在火星地下的大量溫室氣體,來為火星升溫,使其變暖。

為地球設防

研究發現,彗星、小行星和大隕石等近地小天體和它們的碎片,對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係天體的撞擊由來已久。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事件,各天體表麵密布的環形山和撞擊坑,地球上那眾多的隕石坑等無一不是天體碰撞的“傑作”。而1994年7月16日~22日為人類親眼目睹的“彗木相撞”,更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小天體對地球的撞擊,已和地震、環境汙染等一樣成為影響人類生存的一種“公害”。然而,人類可利用核彈為地球設防來消除這種來自宇宙的災難。

在做好觀測、搜索和精確預報的基礎上,利用核彈設防有兩種方法:

其一是引爆核彈,炸毀敢於冒犯地球的“不速之客”。英國學者認為,使用裝有核彈的火箭去攔截,令核彈在“來犯者”上爆炸使其氣化,即可消除天降之橫禍。此外,也可以在小天體上埋置核彈,定時引爆炸毀。

其二是通過核彈在小天體附近爆炸,使其運行軌道改變,從而避免與地球的狹路相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和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托馬斯·阿倫斯和艾倫,哈裏斯曾指出,一個當量小於二戰中投放日本廣島原子彈的核彈,即可產生出足以致“襲擊者”轉變運行方向的撞擊力。

核爆炸升起的蘑菇雲當然,在選擇核彈和方法時還要考慮小天體的大小和質地。若“來犯者”的體積不大時,采用一般小當量級核彈引爆即可;如果它們的直徑超過2千米,就得動用100萬噸級核彈;如果是鐵質或岩石小行星,還得請中子彈“出山”。中子彈在小天體附近爆炸,中子高速鑽進其內部造成星體溫度驟升,部分物質氣化進而引發體積膨脹並從星體另一邊噴出,產生的反推力將使星體步入一個遠離地球的新運行軌道。

由於核彈擊碎星體後,存在有碎塊體隕落地球造成次生撞擊的危害,所以科學家們建議,向小型天體發射摧毀性核彈最好在其抵達地球的大約前10年升空迎擊,而核彈本身也一定要在小天體上引爆。

當然,使用核彈改造宇宙是項極其宏偉的工程,必須在具備宇宙飛船、大推力火箭、空間站、激光、大型電腦、機器人等諸多方麵的高技術的基礎上,整體配合才能實現。此外,在實施中還要慎重考慮改造過程中和完成後可能產生的負效應及其難以預料的後果。

精衛填海、嫦娥奔月,我們人類已將諸多神話變成了現實。相信不遠將來,也定能讓核彈在太空顯神威,為人類造福宇宙空間。

太陽的短波輻射

通常情況下,物體向外輻射的波長與其溫度成反比,一般溫度愈高其最強輻射的波長愈短,溫度愈低輻射的波長愈長。太陽的光球表麵溫度約6000開,太陽輻射中約有一半的能量分布在04~076微米的可見光區,其餘一半大多在近紅外區,少量在紫外區。與地球的輻射相比,太陽輻射的波長短得多,故把太陽輻射稱為短波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