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發展從26億~6億年,這段經曆了20億年的悠久曆史,稱為元古代。
在這漫長的時期,地球上許多事物從無到有,就像是一個人的少年時代,長成了初步的輪廓。
太古代末期的一次地殼運動,在我國稱為泰山運動、鞍山運動或阜平運動。太古代形成的陸核,到元古代時進一步擴大,穩定性增強,形成規模較大的原地台,後又經過幾次地殼運動,原地台發展為古地台,地殼發展也由單層結構發展為雙層結構。所謂雙層結構,即是有結晶基底和沉積蓋層,在世界範圍內出現八大地台與九大地槽對立的局麵。
這時海洋中,已經出現了豐富繁多的藻類,由於這些布滿海洋的藻類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量CO2放出氧氣,因此這時海洋和大氣中有較多的遊氧存在,同時CO2也相對減少,為生物發展準備了物質條件。
元古代末期,我國有一套地層名詞,稱為震旦係,指的是8~6億年這段時期。這是1924年李四光先生在長江三峽地區所建立的地層係說。
“震旦”是中國的古稱(這套地層名稱目前尚未在國際上采用)。在震旦紀的後期,有一次世界性的大冰期。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冰期是指:較大範圍內氣溫下降,雪線降低(一般雪線在5000米海拔高度左右),冰原擴大(例如震旦冰期時,長江三峽,貴州、湖南、江西等省均有分布)。震旦紀的磷礦、錳礦都是我國重要的含礦層位。例如開陽磷礦、瀏陽磷礦、襄陽磷礦、湘壇錳礦等,都產於這一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