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球的青年時代——古生代時期(2 / 2)

晚古生代的岡瓦納古陸,雖然在印非之間下沉,海水內侵,卻仍高高隆起,出現自震旦冰期以來的又一次大冰期——石炭——二迭冰期。冰川活動持續5000萬年,冰蓋麵積僅巴西境內就超過400萬平方公裏。這次冰期正好位於當時南極周圍,冰川中心厚,呈放射狀向四周圍擴散,應屬極地大陸冰蓋類型。這次冰積物現在的分布位置,恰在非洲南部,印度半島,南美的東緣,如果將這些大陸拚合,便恢複了大陸漂移前的狀況,為大陸漂移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5)中國地殼處於北升南降,北方穩定南方活躍的發展形勢。

元古代中國北方形成的古陸,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斷擴大,中奧陶紀以後,華北整體上升,形成華北陸台,並與西部塔裏木古陸,東北、朝鮮連成一片陸地,稱為中朝陸台。

南方受加裏東運動的影響,陸地麵積也在不斷擴大,誌留紀末,是加裏東構造階段最劇烈的時期,南方大部分為廣西運動。這次運動使湘、桂、贛邊的南嶺地區上升,位於江南古陸與康滇古陸之間的上楊子海上升形成上楊子古陸,並與江南古陸、康滇古陸聯成陸地。這時江浙一帶的華夏海島,也成為華夏古陸。加裏東運動後,我國西部的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秦嶺、大小興安嶺及喜馬拉雅地區仍處於活動海槽。中國地殼北升南降的形勢,早古生代就已形成。

早元古代我國北方形成的阿拉善古陸、晉陝古陸、膠東古陸,在早古生代初期仍下沉為地台淺海、至中奧陶紀後,才與華北大陸整體上升。以上說明早古生代整個北方多處於穩定的地台階段,沉積了穩定的地台淺海沉積,以石灰岩為主,岩層厚度多在數十米以內,而華南則沉積了厚度較大的碎屑岩係,反映了地殼運動較為活躍的特點。因此,早古生代中國地殼發展顯示了北方穩定南方活躍的特點。

晚古生代中國與世界一樣,陸地麵積進一步擴大,北升南降,北方穩定南方活躍的形勢空前發展,中國初步奠定了現時地貌輪廓。

(6)古生代中國的礦產資源。

古生代是世界、也是我國的重要成礦期。

鐵礦:我國西北祁連山寒武紀變質岩中,與火山岩有關的“鏡鐵山式”

鐵礦;華北中奧陶紀石灰侵蝕麵之上“山西式”鐵礦等,均具有工業價值。

磷礦:產於寒武紀的“昆陽式”礦磷是一種較豐富的磷礦床。分布在雲南,四川、湘西等地。

錳礦:是我國又一個含錳地層,如廣西的“桂平式”礦體屬於上泥盆紀地層中。湖南、廣西、江西、皖南等省中下二疊紀頂部有一套岩層稱為當衝組的,是重要屬錳層位。

鋁土礦:華北平原中奧陶紀侵蝕麵之上的G層鋁土層,具有重要價值。

煤礦:石炭—二疊紀是我國主要成煤時代,北方產在石炭紀及早二疊紀地層中,南方則主要產在晚二疊紀地層中。北方主要產煤地層有本溪組、太原組、山西組,如開灤、淮南、平頂山、淄博、本溪、焦作、太原、大同等煤田。南方主要產煤地層有石炭紀瀏水組,晚二疊紀龍法組(樂平、鬥嶺、梁山為同一時代),如洪山殿、牛馬司、樂平、鬥嶺山等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