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地球的壯年時代——中生代時期(1 / 2)

地球發展2.3億~0.7億年,稱為中生代。從海西運動開始,燕山運動結束。

三疊紀稱為印支期(印支構造旋回),發生侏羅、白堊紀的稱太平洋期或舊阿爾卑斯期(我國稱燕山期)。

海西運動後,世界許多地區,因海槽回返隆起,地殼發展,隻留下橫亙東西的古地中海地槽和圍繞古陸邊緣的環太平洋地槽,北方地台由分而合,南方地台由合而離,大陸全麵飄移。經過晚白堊紀海侵(中生代後的最大海侵)後,由於燕山運動(又稱太平洋或舊阿爾卑斯運動)影響,出現全球性的海退,基本構成現時地貌輪廓。由於地理、氣候環境發生較大變化,生物要適應新的環境,於是又出現新的飛躍。古生代末,新露頭角的裸子植物,到中生代大量繁衍,表明植物也完全征服了大陸。動物發展到中生代已是爬行動物時代了,標誌著動物完全征服了大陸。始祖鳥,一種介於爬行動物與鳥之間的動物,表明動物向空中發展。我國雲南上三疊紀地層中卞氏獸的發現(下顎像爬行動物,牙齒卻像哺乳動物),說明爬行動物中一支早已向哺乳動物演化。

以上說明地球發展進入到中生代,一切都已“成熟壯大”,猶如人生的壯年時代,該時期的主要特征有:

(1)環太平洋地槽內帶強烈褶皺(回返),活動帶不斷向外推移。

環太平洋地槽從中生代發展來看可分為內外兩帶,靠大陸部分稱為內帶,靠海的一側稱為外帶。三疊紀時,地槽仍處於活動狀態,沉積了巨厚的地層。至侏羅、白堊紀太平洋期(燕山期)內帶隆起,形成褶皺山脈,如北美內華達山脈、亞洲西伯利亞東部各山脈。而活動的地槽外帶向外推移,相當於現在科迪勒拉山係、大小興安嶺,這些山係至新生代喜山運動才發生褶皺。活動地槽區移至現代海溝,如日本深海溝、台灣東側深海溝、馬裏亞納海溝等。活動區向外推移的同時,岩漿活動與內生金屬成礦作用也不斷向外推移。因此岩漿活動與內生金屬成礦時間,從陸地至海洋是由老到新。

(2)古地中海地槽東西發展不平衡,活動區由北往南推移。

古地中海地槽橫亙東西,穿越歐亞,西延可與阿巴拉契亞地槽相連,將大半個地球分為南北兩部。氣勢雄偉、挺拔壯觀的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以及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在中生代時還是波濤洶湧的古地中海呢。是什麼時候回返褶皺成山的呢?研究它們的發展曆史,東西、南北均有差異,活動帶是由西往東、自北而南推移的。

(3)北升南降的局勢空前發展,大陸全麵漂移。

中生代經曆印支運動、寧鎮運動、燕山運動以後,環太平洋地槽內帶隆起,古地中海地槽西段北帶部分隆起,加裏東、海西褶皺帶還處於活動狀態,地貌分異不斷發展,因此北方大陸繼古生代以後繼續上升。南方岡瓦納古陸,晚古生代在印非之間海水內侵,經過印支、燕山兩期地殼運動,大陸進一步發生分裂,古地中海、古大西洋、古印度洋等相繼開始形成和發展。南美、印、非、澳之間都有海水侵入,至中生代末,古陸尤其是岡瓦納古陸徹底解體,大陸全麵漂移。這次大約從兩億年前開始的大陸漂移,到現在仍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