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殼重新活躍,地殼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時期——地窪階段。
印支運動以後,地球上許多地區大地構造的性質,不像是地槽轉為地台的一些性質,不再是穩定的,而是表現十分活躍。這種現象,前蘇聯學者,B.B.別洛烏索夫稱之為“地台活化”;我國學者,黃吸清先生稱之為“再生”;陳國達先生稱之為“地窪”。活化的主要表現是:
岩漿活動十分強烈,地球上一些地區,大規模的中酸性岩侵入活動。例如中國東部地區,大規模的基性噴發,又如印度德幹高原,玄武岩厚度達3800米,分布麵積數百平方公裏,幾乎覆蓋了整個高原。再如我國沿海中酸性噴發,火山岩遍布山東、福建、浙江等地。升降幅度增大,地貌反差加劇。世界形勢的變化,北升南降,即是這種性質的表現。
(5)地殼發展從南北分異轉向為東西分異。
從世界形勢來看,由於大陸漂移以後,岡瓦納古陸解體,古地中海地槽封閉,原來岡瓦納古陸上的非洲與印度,逐步分別與歐洲與亞洲拚合,晚古生代那種兩大古陸對應的局麵已一去不複返了,而一些活動地帶多呈南北分布,因此是造成分異的主要原因。
(6)中國古地理發展基本結束了南海北陸的局麵,華南華北連成一片。
北方自中奧陶紀沉積馬穴溝灰岩以後,再經過1億年的間斷,至中石炭紀有短時的沉積,晚石炭紀後便上升為陸地,結束了海侵的曆史。
南方海西運動後曾一度海退,但到早、中三疊紀華南又開始下沉,海水卷土重來,雲、貴、川、湘、桂、贛、蘇、皖等廣大地區,又為海水所覆,沉積了廣泛的地台淺海沉積。三疊紀晚期,由於印支運動的影響,華南地區全麵上升,海水退出,華南、華北從此便連成完整的大陸。此時僅有西藏、喜馬拉雅地區、東北烏蘇裏江仍是一片海洋和東南沿海有過幾次交替海侵。
中國內地自印支運動後轉為以陸地為主的環境了。侏羅、白堊紀後,海水麵積進一步縮小,雲南西部和烏蘇裏江口也已上升為陸地。至此,我國海陸分布已基本完成。所以說,燕山運動,基本構成了我國現時地貌輪廓,奠定了我國地貌基礎。
(7)古氣候發展,氣候分帶已開始形成。
經過燕山運動後,地球上海陸配置基本完成,因此氣候帶在中生代晚期已基本形成,從氣候演化看,以幹濕交替為特征,正因為這種新的氣候條件,促進了中生代生物大飛躍。三疊紀時,受印支運動影響,海水在全球範圍內退卻,出現了幹燥氣候,生物為適應這一環境,在發展中又出現多次飛躍。
侏羅紀時這種濕潤氣候,使地球上森林茂密,因此侏羅紀是世界上的一個重要成煤期。同時海洋浮遊生物也大量繁殖,因此也是重要的石油成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