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是地殼發展最近的一個時期,相當於人類曆史的近代史,大約7000萬年以來的這段地殼發展時期,從時間來看雖然是最近和最短的,但從整個地殼演化來說,卻是內容豐富而又極其重要的時期。中生代地殼重新活躍,新生代繼承發展了地窪特征,故稱地球的回春期。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紀。中生代侏羅紀至第四紀以前稱阿爾卑斯構造階段,而第三紀這一階段稱為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
1.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兩大地槽繼續向地台發展新生代地殼發展主要方麵由活動趨向穩定,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現代狀況,從活動區發展來看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
(1)第三紀早期,中生代以來兩個活動區還在繼續活動。
從歐洲阿爾卑斯山部分地區,亞平寧山、喜山地區,地殼還處於活動狀態,表現為橫亙東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
環太平洋地槽,緊靠中生代褶皺帶外側(太平洋一側),還在不斷下陷,處於非常活躍的地槽階段,以及相鄰的大陸(西歐、俄羅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東部)等明顯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紀海侵是新生代以來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紀晚期和第三紀末,由於喜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古地中海強烈褶皺返回,橫亙東西的山脈取代了昔日的海洋,從北非的阿特斯、歐洲的比利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仟,東延至高加索、喜馬拉雅,成為地球上最年輕的山係,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麵5000米了。
殘存的地中海及東南亞一帶仍為海槽。
(3)第三階段,喜山運動後第四紀以來。
喜馬拉雅地區繼續上升,成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帶至今仍處於活動狀態。
環太平洋地槽內帶不斷隆起,安第斯山繼續隆起,東北也相繼上升,活動區推移至現在的海溝,西太平洋群島進一步發展,台灣脫水而出。
2.地殼發展由穩定又重新趨向活動——進化到地窪發展新階段。
印支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到地窪初動期階段,燕山運動後進入到極烈期,喜山運動後活動性仍繼續發展,因此新生代是地殼的回春期。
(1)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和斷塊活動。
斷裂活動有一些繼承中生代的斷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斷塊活動,是指幾組斷裂切割一個地區,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種斷裂組合活動。如廬山經斷塊活動被抬升,華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斷裂後則下陷,前者稱斷隆、斷塊山,後者稱斷陷盆地。這些斷裂活動至中生代以後又比較活躍,表現強烈。
(2)規模較大的岩漿活動。伴隨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出現廣泛的岩漿活動,以噴發為主。例如德幹高原玄武岩、東北五大連池、台灣、海南、福建、浙江、雲南等地,新生代以來都發生了強烈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