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裏東及海西階段的一些古老褶皺帶在新生代以來也重新活動,表現強烈的上升及斷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係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國西部及中亞地區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脈相間的自然地理景觀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兩盆、歐洲的萊茵地塹便是一例。
(4)岡瓦納古陸繼續分裂、漂移,愈來愈接近現代地貌。
古地中海至新生代全部上升隆起,使非洲與歐洲、印度與亞洲完全拚合在一起。
以上說明從加裏東、海西、印支期轉化的地台,至新生代又重新活躍。
3.古地理及古氣候變化
早第三紀世界氣候分帶已經明顯,許多地方出現反映不同氣候的沉積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交替出現。
晚第三紀氣候分帶與現在十分相似,北半球幹燥區呈南西西——北東東方向延伸,西風帶已經形成。
第四紀以來,幹濕及冷暖交替的波動氣候,出現冰期和間冰期,以及東亞季風的形成和發展。
在冰期幹冷氣候條件的特殊環境下,出現第四紀黃土堆積。
冰期和幹冷氣候,也促進了生物的發展,第三紀末,第四紀初地球上古人類出現。
黃土堆積、第四紀冰期、古人類出現被稱為第四紀以來三件重大地質事件。
4.喜馬拉雅運動和中國現代構造及地貌的形成
我國現代構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運動後已初步形成輪廓,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後基本奠定基礎,喜山運動則完成了現時構造和地貌輪廓。
(1)第三紀喜山運動以前,我國大陸輪廓就已基本形成,山川交錯、盆地相間的地理景觀。西北地區形成大型盆地,如塔裏木、準噶爾、柴達木等盆地。東部地區由於大陸與洋殼的擠壓,產生北東——南西;北北東——南南西的山係。隆起區仍繼續上升,下陷盆地仍在下降,第三紀沉積物,厚度可達5000米以上,例如洞庭盆地。
(2)第三紀末的喜山運動,喜馬拉雅海槽上升為5000米以上的山地,台灣也脫水而出。至此,基本造就了我國現時地貌輪廓。同時喜山運動,伴隨大量的火山噴發。
(3)喜山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第四紀時,新構造運動表現仍十分強烈。
5.新生代的礦產資源
新生代的礦產主要有第三紀紅色盆地的膏鹽、油氣和煤。例如湖南鹽井的鹽和石膏、烏克蘭鉀鹽。伊朗的油氣主要產於第四紀,美國落基山煤田,部分產於第三紀。第四紀主要是現代鹽湖(西北、內蒙等鹽湖)及砂礦、金剛石、砂金、金紅石等砂礦床。此外有海島上的鳥糞磷礦床。
地球的演化,從無到有,經過了46億年漫長歲月,才形成今日能為人類提供一個休養生息的場所。由無生命到有生命,最後創造了人類,並進入到今天文明社會,我們應該去認識、了解、保護這個屬於人類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