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布設測控站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工作環境
測控站是航天器發射後,對其進行測量控製的重要的地麵機構和設施,是航天發射場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麵,因此其選址不可忽視。
有良好的社會依托和未來發展的適應性
對於成千上萬的發射場工作人員來說,搞好發射後勤和生活保障亦十分重要,故在建發射場前須對所在地經濟狀況進行調查。
另外,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發射場可能需要擴建和改建,這在選址和建發射場初期就應予以考慮,比如如何利用現有技術力量、工作經驗、設備和設施等進行改造擴建,怎樣才能節省費用和器材等。美國的航天飛機發射場就是在現有發射場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起來的。
當然,建發射場還有許多要考慮的因素,如國家間關係、外交問題等等。同時滿足上述各項是較難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取舍。應以主要問題為主,其他問題可以采取措施進行補救。
綜上所述,火箭發射場的選址受到多種因素的製約。世界上各方麵條件都較為優越的發射場應首推設在赤道上的法屬圭亞那的庫魯航天中心。目前,其商業衛星發射承擔業務量占世界發射總量的60%以上。
為何天文台多造成圓頂
一般房屋的屋頂,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獨天文台的屋頂與眾不同,遠遠望去,銀白色的圓形屋頂好像一個大饅頭,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為什麼天文台多造成圓頂結構呢?
將天文台觀測室設計成半圓形,是為了便於觀測。在天文台裏,人們是通過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太空,天文望遠鏡往往做得非常龐大,不能隨便移動。而天文望遠鏡觀測的目標又分布在天空的各個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頂,就很難使望遠鏡隨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標。這樣,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時,隻要轉動圓形屋頂,把天窗轉到要觀測的方向,望遠鏡也隨之轉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調整天文望遠鏡的鏡頭,就可以使望遠鏡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標了。另外,在圓頂和牆壁的接合部裝置了由計算機控製的機械旋轉係統,使觀測研究十分方便。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觀測室都要做成圓形屋頂,有些天文觀測隻要對準南北方向進行,觀測室就可以造成長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頂中央開一條長條形天窗,天文望遠鏡就可以進行工作了。
發射場的組成部分
因為發射場的規模不同、所承擔的發射任務不同,以及受客觀場地條件的限製,各個發射場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最佳結構方案。然而,綜合考慮,所有火箭發射場(航天發射場)還是有共同組成部分的,這就是:技術區、發射區、測控係統、技術保障係統、生活區和後勤保障係統區等五部分。如果發射場還用於發射返回式衛星、載人飛船和航天飛機,則應建有回收區和著陸區。但回收區和著陸區可不隸屬於發射場。
技術區
技術區是火箭發射場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築設施配有各種通用和專用技術設備,用來對運載工具和航天器進行驗收、存放、組裝、測試,也可以用來對運載工具和航天器進行定期檢查。
運載火箭等運載工具和航天器在技術區最後組裝,並進行單元測試和綜合測試,給運載火箭各級助推器和航天器加注高沸點推進劑和充填壓縮氣體,並把它們對接好,為運往發射區做好準備。對運載工具和航天器來說,技術區起著從製造廠到發射區的中間環節的作用。
目前,大型和超大型的運載火箭和航天器基本都在技術區組裝和測試。組裝方式與發射的準備工藝技術有所不同,所以技術區的結構與組成也必然不同。比如俄羅斯在技術區采用水平組裝、對接、測試,呈水平態運往發射區。而其他國家則有另外的方案,如美國、歐洲空間局和日本則采用垂直組裝、對接、測試,垂直整體運往發射區。這兩種方案各有特色。
發射區
發射區是用運載火箭對航天器進行發射的場所,配備有一整套為發射服務的專用和通用設備和建築。它接納來自技術區的運載工具和航天器,並把它們起豎到發射台上,進行發射前的最後測試(如果垂直整體運往發射區,就不再進行測試)、加注推進劑、充填壓縮氣體、瞄準和發射。
一個發射場可有多個發射區,各發射區之間的距離要合理,應考慮萬一發生事故時,地麵設備和運載工具及航天器的安全,也要考慮發射噪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