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宇宙中的不解之謎(2)(1 / 3)

廣義相對論的理論認為,質量巨大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晚期,隨著核燃料的逐步耗盡,溫度也會漸漸地下降。引力的作用最終將占據主導地位。質量與太陽差不多的恒星,在引力作用下的收縮,將使它們在“暮年”時,成為體積小、密度大的白矮星。一般認為,白矮星的直徑隻有太陽直徑的幾十分之一,其密度則高達每立方厘米幾百千克以上。質量為1.5~2個太陽的恒星,發展到白矮星階段還不會停止,引力的作用最後將使得所有的電子,都被吸引進入原子核,電子和質子相遇,正負電中和後,形成中子。這樣的天體,完全由中子組成,中子一個挨著一個排列。這就是所謂的“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可以達到每立方厘米1億噸以上!緊接著的問題必然是:質量超過太陽質量兩倍以上的恒星,它們到了晚期將向什麼方向演化呢?理論研究指出:質量比中子星還大的天體,收縮到中子星階段之後,其引力的吸積作用達到了常規物理學所無法理解的“瘋狂”程度。一切我們所知道和能夠想象得到的物質結構形式在巨大的引力場中,都徹底毀滅了。它形成一個“視界麵”,一切接近這個界麵的物質都被吸引進入這個界麵之內,而一切進入這個界麵的物質就再也不會跑出來。這就是理論物理學提出的“黑洞”。

中子星爆炸之前的表麵

原來,天文學家所說的黑洞,不是沒有質量的空間區域,而是存在著巨大質量,但是我們卻看不見的那種獨特的空間區域。因為,這個區域內的引力場太強大了,以至於連光線都無法從其束縛下逃脫出來。它的區域範圍的外界麵,被稱為“視界”,物質一旦進入黑洞的視界,我們就永遠都無法再直接看見它們了。

宇宙中果真存在著黑洞嗎?這個爭論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中子星是否存在都不能證實的情況下,追尋所謂的黑洞,被多數人認為那隻是一批醉心於純理論科學的“科學瘋子”的“神聖使命”罷了。

1967年的夏天,這一切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因為,天文學家確定無疑地找到了中子星。既然中子星是真實的存在,那麼更大的天體發育成為黑洞就不再應該有什麼疑問了。

於是,探索黑洞的熱度隨之高漲。隨著科學技術手段的飛速進步,30多年來,人類尋找黑洞,可以說是碩果累累。

天文學家是如何判斷黑洞的存在呢?天文學家認定宇宙中廣泛存在著暗物質之後,很顯然黑洞就必然是暗物質的質量高度密集的區域。由此,下述的兩點就成為尋找黑洞的重要依據:

第一,雖然看不見黑洞視界之內的一切,卻可以探測到其附近區域的引力場的異常狀況。這種異常所導致的附近可見天體的運行軌道的“攝動”是完全能夠觀測到的。甚至光線在這個引力異常的區域附近經過時,都會發生彎曲(光線無法穿越黑洞,因為對於光線來說,黑洞也是個隻許進、不許出的特殊空間)。這就為尋找黑洞可能存在的區域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二,在黑洞的視界之外,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不可移易的法則,運動的物質在進入黑洞之前,運動的速度會越來越快,溫度不斷上升。也就是說,受黑洞巨大質量吸引的物質,不斷地將引力的位能,轉換成為動能、熱能和輻射能。天文學家通過觀測已經證實:以極高的速度環繞黑洞旋轉的高溫物質,在接近黑洞的視界時,已經完全變成了高溫氣態物質。這股高溫氣流被吸入黑洞視界之內的一瞬間,向我們的可見世界發射出相當強烈的X射線輻射。

近幾十年來,天體物理學家,正是根據上述的X射線的輻射,來追尋黑洞的位置。最近的約10年間,科學家不僅找到了大量存在黑洞的證據,確定了許多黑洞的位置,而且還初步將宇宙中的黑洞分為三類:普通恒星黑洞、中等黑洞和“原生超大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