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著從這裏開始
若幹萬年前的原始人,最初用來做衣服材料的是樹葉和獸皮。樹葉隨手可得,取之不盡,獸皮是獵取食物後的副產品。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把樹葉和獸皮縫紉起來成為衣服了。
縫製衣服少不了針和線,原始人哪裏來針和線呢?
北京郊區有個叫周口店的地方,這裏龍骨山的山頂洞曾是5萬年前人類聚居的一個洞穴。考古學家在那裏發現了山頂洞人使用過的骨針,這枚珍貴的骨針長82毫米,比現在的鋼筆杆稍短一點,針粗約3.3毫米,與當今結絨線的扡子差不多。針身光溜溜的,針眼很細小,針尖極鋒利。它是由一根堅硬的鹿骨在青石板上硬磨出來的,這在當時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發掘物中,線已無蹤跡可尋,根據史書記載它是用野獸的筋或是撕開的獸皮做成的。
有了樹葉或是獸皮作材料,有了骨針和筋線,再加上原始的石刀等工具,按人體樣子縫製衣服也就不難了,這就是人類最早的“衣服”。
夏日葛衣
原始社會後期,人類已經學會利用天然植物纖維來做衣著材料了。最先被發現的就是葛了。
葛是一種野生植物,它的根莖裏含有澱粉可以食用。人類最早是挖取它的根莖作為食物,直到現在還有些地方山區的人在食用它,稱之為葛粉。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當葛藤在沸水中煮過後,它的皮會變軟,還可以撕扯成一縷縷光潔如絲的纖維,再用手搓,就可以成為紗,把紗橫一條豎一條地編織起來,就成為原始布。據考證,在6000多年前,我國人民就發明了葛布的製作方法。而到商周時代,葛布已經成了當時縫製衣服最重要的材料了。到了周朝時,還專門設置了一個叫“掌葛”的部門,專管平民和奴隸們種植葛藤,生產葛布,這樣一來,葛布生產的技術也進一步提高了。根據葛纖維的粗細和質量不同,人們生產出了不同品種的葛布。例如,奴隸和平民穿的葛布用粗葛纖維紡織而成,稱為“綌”;奴隸主和王公大臣穿著由細纖維紡織成的葛布,叫做“絺”。奴隸主還規定,隻有穿絺的人才能進出衙門,議論國事,穿綌的奴隸和平民沒有資格染指國事。
到了漢、唐,雖然絲綢等紡織物已較多了,但勞動人民夏天穿著的基本上還是以葛為主的衣服。
緙絲
緙絲,又稱刻絲、克絲,它是用蠶絲作原料,用結織技術織造的一種高級顯花織物。它造型優美,織作精致,既是紡織物,又是藝術欣賞品,故成為最受人們珍愛的絲織工藝品之一。
緙絲的織造一般以本色絲作經,彩色絲作緯,用專門的小梭根據花型色彩逐次織入,織物上常會因垂線的花紋輪廓留下緯絲轉向時的斷痕,形成“通經迥緯”的結構特征。這種結織技術出現於漢代,用於毛織,唐代移用於絲織,宋元明三代達到發展的高峰。
緙絲的花紋、圖案基本上采用畫家的繪畫作品,也就是把繪畫移植到絲織上,用絲織來表現繪畫。故其緯線依據繪畫的色彩而選用彩絲,彩絲的色澤選擇範圍一般達1000多種,甚至多達五六千種。由於色彩花紋富於變化,故雖織百花,可以使其不相類同,而且因留有緯絲轉向的斷痕,層次分明,有如雕刻一般,且有強烈的立體感,從而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緙絲曆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譽。宋人莊綽的《雞肋篇》中說,刻絲“以熟色絲經於木之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於經線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元人孔行素在《靜齋至正直記》中說,刻絲有數種,“有數品顏色者,有止二色者,(皆)宛然如畫。”明人張應文在《清秘藏》中說,刻絲“不論山水、人物、花鳥”,皆“生意渾成”。可見緙絲藝術價值之高。當然,要用細細的彩色絲線,一根一根地織出花紋圖案,還必須按原畫織出色彩的濃淡和變化,是極其不易的。一個熟練的織工,要織一幅緙絲,往往得花數月的時間,而織一幅較複雜的圖案,則得花上1年以上的心血。《雞肋篇》中就說:“如婦人一衣,終歲可就。”這樣,也就更增添了緙絲的珍貴。
現存傳世的緙絲珍品,有唐代流傳日本的“七條織成樹皮色架裟”,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北宋“紫天鹿刻絲”、南宋沈子蕃的“梅鵲圖”、朱克柔的“蓮塘乳鴨圖”以及明代鉤摹宋人趙昌的“四季花鳥卷”,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龍袍等。曆史上,緙絲技術的傳播麵很廣,南北皆有,甚至一些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也能織造。但隨著曆史的推移,這一獨特的織造技術幾乎失傳。近年,在江浙一帶,緙絲技術重又受到重視,並有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