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草

苧麻是我國的特產,國外久慕苧麻布的盛名,因此,把它叫做用“中國草”織成的布。

苧麻布的發明,比葛布要晚一些。這是因為用苧麻織布的過程遠比葛複雜,特別是苧麻纖維外麵有一層膠質保護著,不像葛那樣,經簡單蒸煮處理後就能成為可紡織的纖維。所以直到秦漢時期,苧麻布才開始普及到民間,這比葛布要晚2000年。

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郊區馬王堆,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漢代的馱侯夫人墓,除得到許多奇珍異寶外,令人格外驚奇的是竟然還有幾塊苧麻布,其布之細膩,質量之精美,讓見到的人無不嘖嘖讚歎。據考證,這時生產苧麻布的辦法已不是用自然發酵法(用細菌作用)除去膠質了。生產過程大致上是這樣的:將苧麻的外皮剝下來,用石灰或是草木灰加水一起來燒煮,進行脫膠,然後把麻縷用清水洗淨,排放在竹簾上,半浸在水中日曬夜收,利用日光中的紫外線產生臭氧來漂白,最後再拆成纖維,紡成紗,織成布,即所謂苧麻布。

古人規定布幅寬2.2尺,內有80根經紗的叫做1升,160根的叫做2升,以此類推。升數越高,自然是布越細,質量也越好。一般來說,7升~9升的苧麻布質量為下等,供罪犯和奴隸穿著;10~14升的屬中等,供一般平民穿著;15升以上的為上等,叫緦,供有錢人或是官吏穿著;30升的最精細,隻供皇帝、王公大臣們穿著。馬王堆馱侯夫人墓裏出土的苧麻布為23升,還不是最好的,但在那時也要花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才能織成。

唐宋以後,苧麻布的生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品種繁多,花樣百出。例如浙江諸暨的“山後布”精巧纖密,廣西南寧的“練子布”輕涼美觀,廣東出產的“魚凍布”光滑潔白,勤洗發亮。

總之,用“中國草”——苧麻織成的布,譽滿全球,可稱為中國一絕。

誠然,無論是葛布或苧布,還都有一定的缺點,例如人們對它染色常感到很難,不容易做成彩色紛呈的布。就在葛布和苧布盛行時,另一種更美麗、更珍貴的衣料已經崛起了,它是衣著材料中的一顆明珠,它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又一偉大發明——絲綢。

絲綢的發明

在幾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我國北方有個名叫西陵的部落。首領的女兒嫘祖,是個聰明、溫柔而又勤勞的好姑娘。

有一天,嫘祖與鄰裏姑娘們一同上山采擷野果,忽然看到一株桑樹上蠕動著一條條白白胖胖的小蟲。它們有的在啃食桑葉,有的像在睡覺,有的竟吐出一根根白色的細絲。此後,嫘祖每次上山,總要仔細觀察這些小蟲的情況。不久,她驚喜地發現,整棵桑樹上上下下竟掛滿了白皚皚的小球。嫘祖小心地把小白球采回來,抽拉出一根根晶瑩潔白的細絲,然後再把細絲橫豎交叉編成“布”。嫘祖把這可愛的小蟲取名為蠶,蠶吐出來的細絲織成的“布”叫做絹。

嫘祖把絹獻給了黃帝。黃帝非常高興,同時喜歡上了這位漂亮又聰明的姑娘,他派人去向西陵氏酋長求婚,酋長和嫘祖答應了。從此,嫘祖成了黃帝的妻子。

在黃帝支持下,嫘祖把野生的蠶移到家裏養育。她了解掌握了蠶生長的全過程——卵、幼蟲、成蟲和蛹四個階段,學會了采集桑葉喂養蠶,使之吐絲造繭。嫘祖除總結出一套養蠶經驗,還發明了有關養蠶和繅絲的工具,如:

蠶室、蠶架、蠶箔、桑器等等。這些一直流傳下來,有的至今還在采用。

嫘祖發明養蠶繅絲雖隻是傳說,但我國在6000多年前就已學會養蠶則是確實的。1926年春天,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時,發現了一枚有半個花生莢那麼大的一個蠶繭,說明那時已有人工養蠶了。在1985年發掘的浙江省吳興縣錢山洋4700年前遺址中,發現了絲帶、絲線和絹片。這些都有力地證明我國勞動人民正是發明養蠶、繅絲和織絹的鼻祖,世界各國養蠶繅絲等技術大都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大約2000年前傳到越南,1800年前傳到朝鮮和日本,1500年前傳到中亞,1400年前才傳到歐洲。

蠶絲確有許多優點,例如它輕盈、易染色,可做成五光十色的絹帛,十分美麗光潔。但是,蠶絲的產量畢竟有限,一頭蠶以一生精力奉獻的蠶繭,隻能抽出大約0.5克的絲。一個人穿著的蠶絲服裝,該要有多少隻蠶寶寶吐的絲啊!所以,絲絹服裝價格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