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22年,德國柏林一個叫特林格的工程師,認真分析了達維杜飛鞋的優缺點,認為達維杜的複雜杠杆裝置是吃力不討好的,要使人邁步如飛,關鍵在於彈力要充足。因此,他發明了一種結構簡單的“飛鞋”,就是在鞋底安裝一根用鋼絲做成的寶塔形彈簧,頂住前腳掌,再在鞋跟處也安裝一根彈簧鋼絲。這樣,就有輕而易舉地邁大步的優點了。

1923年,另一個德國人達麥采用鋼帶彈力環來代替特林格的鋼絲螺旋彈簧,使之彈力更足。可惜鋼帶太硬,以至落地時老是哢哢作響,讓人怪不舒服的,因而未被人們接受。

1924年,又一個德國人波普列采用了螺旋彈簧,隻是改進了彈簧的安裝位置,把它安裝在鞋底和推力踏板之間,使它平穩而又省力。這些改進都是在特林格設計的“飛鞋”基礎上作的一些小改進,沒有什麼大的突破。

到1928年,德國人柳多夫斯基看到汽車輪胎並不是用彈簧做成的,但也彈性十足。於是,他想出了像車胎那樣用壓縮空氣做“飛鞋”的主意。他想,把鞋底做成空心的,裏麵充上空氣,不是像車胎一樣既輕又有彈力嗎?不久,一種輕便的不用彈簧的飛鞋做成了,但試驗結果表明,它的速度並不比特林格“飛鞋”快。

1930年,前蘇聯人也加入了發明飛鞋的行列。薩哈羅夫把特林格和柳多夫斯基發明的優點湊在一起,既用壓縮空氣又用彈簧,使飛鞋兼有兩者的長處,曾流行過一個時期。但是,穿薩哈羅夫發明的飛鞋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行走速度太快,往往造成人的重心來不及跟著移動,使人失去重心而摔倒。

針對這些缺點,1934年美國人溫克爾發明了一種“安全飛鞋”,安全飛鞋的特點是在薩哈羅大“飛鞋”上加上一個皮製的護腿,將它緊緊地綁在腳後麵,起支持重心的作用。這樣可以避免跌跤的危險。

說到這裏,我們不難看出,到這時所有的“飛鞋”其實都沒有使人飛起來,隻不過是形容中所說的健步如飛而已。

能不能發明一種鞋,讓人穿了就會“飛”呢?科學家、發明家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他們在繼續不斷地努力,甚至還在美國召開了一個研究飛鞋的國際科學討論會。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各抒已見,大家力圖發明使人真正飛起來的鞋。

前蘇聯一位名叫烏斯丘戈夫的發明家,在會上提出一項設想。他建議在鞋子裏裝上一個動力裝置,這個動力裝置能像噴氣式飛機那樣,噴出強大氣流。這樣,當人們穿上這種鞋子的時候,隻要啟動動力裝置,不就飛起來了嗎?

一開始,烏斯丘戈夫的設想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有人說:“如果在鞋子上裝上發動機,豈不是天大的笑話,那不如幹脆乘直升飛機算了。”也有人說:“在鞋裏裝發動機,這鞋人還能穿嗎?”“噴氣式發動機裝在鞋子裏,噴出來的火焰還不把人給嚇死了?”……

然而,烏斯丘戈夫並不理會他人的諷刺打擊。大會結束後,他便一頭鑽進了實驗室,腳踏實地地開始研究他的“離奇發明”了。

經過5年多的努力,一種能使人飛起來的鞋真的問世了。烏斯丘戈夫發明的飛鞋讓人飛起來的奧秘就在人的腰部,原來,他在人的腰部拴上一個能產生壓縮空氣機動裝置——氣泵。從氣泵到鞋底有一根堅固的塑料管連通,人踩下去時,安在鞋底的開關就會自動打開氣泵,讓強有力的壓縮空氣衝向地麵,依靠壓縮空氣在地麵的衝力使人騰空而起,這樣人就能身輕如燕,真正飛步前進了。

烏斯丘戈夫的新發明,開辟了“飛鞋”史上的新紀元。但是,它能飛的時間極其短促,而且裝置容易出故障。

時隔3年以後,也就是在1983年,前蘇聯另外兩位發明家沃洛金和利亞貝赫發明了一種能讓人持久飛行的鞋子。

沃洛金和利亞貝赫都是前蘇聯烏菲姆航空學院的工程師,他們是研究噴氣式發動機的。因而他們設想:發明一種微型噴氣式發動機,把它裝在人的鞋底下,不就能實現人的持久飛行了嗎?

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真的發明了一種微型噴氣發動機,並把它裝在了鞋底上,他們還在學院廣場上作了一場精彩的表演。

1983年夏季的一天,烏菲姆航空學院的大操場上,人聲鼎沸,萬頭攢動,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觀看沃洛金的飛鞋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