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天文學家開普勒揭開了視覺之謎。他解釋道,人之所以能看清楚遠近的景物,是靠眼睛裏有兩個凸起的透明晶體,恰當地調節透過來的光線而得到的。
根據他的研究,矯正近視眼的凹透鏡也應運而生了。凹透鏡在正常視力者看來,一是可視物體相對縮小;二是鏡片依度數高低出現“瓶底圈”。當這種眼鏡運到英格蘭銷售的時候,遭到了普遍的嘲弄和譏笑。姑娘們一戴上它,羞得滿臉緋紅;小夥子也拒絕佩戴,寧可看不清遠處的麵孔;醫生們連連搖頭;牧師則激烈反對,聲稱製造這種“怪物”,誘惑人去恢複視力是對上帝的褻瀆。有人戴著凹透鏡上街,被嘲笑為“四眼佬”!
但是,冷嘲熱諷,咒罵斥責於真理是無濟於事的。眼鏡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愉快,日漸明晰,最終贏得了人心。人們的視野拓寬了,眼鏡也從意大利開始,逐步走向世界。
玻璃眼鏡於我國明朝年間,由歐洲引入。當時叫的名字很怪。主要是“使老者變少年”的凸透鏡。清朝時,皇室昏庸,仍把水晶眼鏡看成是寶貝。從透光性能方麵講,水晶比玻璃小許多,對視力不利。
18世紀以後,眼鏡的形式一直在不斷地改進發展中,先有夾鼻眼鏡,再就是目前廣泛流行的架鏡,用一雙眼鏡架腳掛到耳朵上。由於它舒適、方便,深受人們的青睞。
我們縱觀眼鏡的發展過程,從阿魯馬達斯發明的第一副簡單的眼鏡,到安全、舒適、科學的現代眼鏡,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隨著人們對它的不斷探索,眼鏡的材料質量將會有更大提高。
吉列與剃須刀
現在,我們在許多商店裏都可以看到吉列牌的刮臉刀片和刀架的廣告。
吉列就是發明刮臉刀片的人,他是美國人,在他16歲的時候,一場大火把他的家燒光了,迫於無奈小吉列隻好離開家鄉去做小販,他還學會了修理機械的手藝。
災難將他推向貧困,但他卻沒有自暴自棄,不思進取,他始終不甘心這樣貧困的生活,總想發明個什麼東西來賺點錢。他在瓶蓋加工廠工作的時候,結識了佩因特老板。過去,酒瓶的瓶蓋是軟木塞或螺旋形的,加工起來非常麻煩,而佩因特發明了現在用的牙口狀瓶蓋,這種一次性的瓶蓋,使佩因特發了大財。一次,佩因特對吉列說:“你為什麼不設想發明一種用一次就扔掉的東西呢?這樣顧客又會回來買。”這句話一直縈繞在已經40歲的吉列的腦海裏。
機遇總是恩賜有頭腦的人。一天吉列正拿著長長的剃刀刮臉,這種剃刀和剃頭刀一樣大,現在隻在走街串巷的剃頭挑子上才能看到。用這種剃刀刮臉還真要有一點技術,弄不好就要把臉刮破。他對著鏡子修臉的時候,突然一個靈感產生了:人的胡子比頭發少得多,刮臉用的隻是剃刀的一小部分刀刃,大部分用不上,刀刃鈍了,就要全部磨一下,為什麼不造一片很小的刀刃,用鋼片夾住,刀片用鈍了就扔掉呢?這樣使用起來既方便又省力,況且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他給他妻子寫信說:“我想好了怎樣辦了,我們一定能發財。”這是1895年的事。
其實,類似的思想別人也提出過,現在這種像鋤頭一樣的刮臉刀架的設計,1771年,佩雷特就發明了;1880年,霍姆斯也設計出一種割不著人臉的剃刀,但是並沒有得到生產商的認可。
擺在吉列麵前的困難是,沒有一家工廠能生產出足夠薄、足夠硬、足夠快的刀片,這使他那高興勁一下子煙消雲散,雖然他的朋友嘲笑他,但是他說:“我相信我的想法一定會實現。”
對每一個發明家,前麵的道路都是艱難的,光有一個好的想法還是不夠的,必須將這種想法付諸實踐,並鍥而不舍。
經過6年的努力,這個問題被一個叫尼克森的技師解決了,這要先製造一種極薄的鋼帶,然後再磨出刃口。
1903年吉列開始生產新的安全刀片,但第一年買這種刀片的人隻有51人,使用了168片刀片,吉列認為他的夢破滅了。但是第二年,全美國就有9萬人使用了這種安全刮胡刀,消耗了1250萬片安全刀片。吉列刀片生產量驟升,吉列的收入扶搖直上,他欣然地笑了。
隨著技術的發展,刀片的質量性能在不斷提高。現在,刀片的刃口非常鋒利,刃厚小於0.06毫米。
為了使刃口防腐蝕和不易斷裂,現代的新製作方法是高技術的,製作時是把刀片分為3部分:它的基材是用特殊鋼製成的,再在上麵覆以硬度極高的合金膜,有了這種合金膜,刀片在濃鹽酸裏浸泡一分鍾也沒有腐蝕的痕跡,其表麵還要塗一層聚四氟乙烯薄膜,整個製作過程是在高真空中進行的,這樣才能得到性能良好和壽命長的刀片。當你在對著鏡子輕鬆地刮下胡須時,你可否知道這小小刀片不尋常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