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油燈為人類提供了許多年的照明,直到目前仍有用途,例如用於帳篷照明和停電期間的照明。
被中香爐
在中國古代,人們流傳著這樣一種習慣,就是燃點香料,以驅除室內的臭氣、邪氣、蚊蟲。這種習慣,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到開始於西周時期,以後連續不斷,越來越盛行。帝王、官僚、富豪們的生活更是侈奢,他們不但要在室中熏香,還要熏被。在被中熏香,極易燒壞被褥,甚而引起火災。如何方能保證熏被的安全呢?人們為此而發明了被中香爐。
被中香爐也叫臥褥香爐,大約在西漢前期即已問世。漢代著名詩人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7年)的《美人賦》中,有“金鉔熏香,黼帳低垂”的詩句,據宋代學者章樵注解,“砸音匝,香球,衽席間可旋轉者”,可知司馬相如生活的年代已有了被中香爐。被中香爐後來失傳,至西漢末又由巧匠丁緩重新造出,以後曆代相沿,一直到清代仍有製造。
漢晉古籍《西京雜記》在記述丁緩重造被中香爐時說:“為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從現存的古代被中香爐可以看到,它是由幾個軸心線相互垂直的金屬環構成,在中央軸心上安裝一個半圓形或盂形的容器,容器中點香,外麵用鏤空的金屬球包裹。由於互相垂直的各環轉軸彼此製約,以及容器自身重量的作用,不管香爐如何轉動,燃點香料的容器都保持著水平位置,燃點著的香料都不會外泄,免除了著火之災。
這實是一項精妙的發明。
中國曆代所造的被中香爐有銅的、銀的、鍍金的,中環軸結構有二環的,有三環的。除被中香爐外,此類結構和原理還用於其他方麵。如:
武則天如意年間(692年),有人製造了一種烤火取暖器,叫“木火通”,“鐵盞盛火,輾轉不翻”。
宋代時,有一種用於舞龍的“燈球”,內盛油脂,無論舞燈者如何飛舞燈火都不會濺出。
又有一種女人佩掛的“香球”,不管佩掛者如何活動,內裝的香料不會掉出。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目前的常平支架的結構就是從被中香爐的軸結構演變而來的,又叫萬向支架。常平支架是現代回轉器(陀螺儀)的關鍵部分,已在工業中被廣泛應用,推根溯源,被中香爐乃是其始祖。
燒魚肉的用具
當蒙田於1581年在瑞士初次看見燒魚肉裝置時,頗為驚異。他寫道,“他們將又寬又輕的鬆木翼板放進煙囪的煙道裏,火產生的煙和水蒸汽形成的氣流,使翼板迅速地轉動,從而使所燒的魚肉慢慢地轉動。”他確實抱怨這種裝置,說“把肉燒得焦了點”。但是,人們很難指望一個法國人稱讚外國的烹調技術而沒有保留。
我們所掌握的這種裝置的最早線索,初見於意大利的素描畫,但從這些素描畫中,很難斷定它最先出現在阿爾卑斯山以北還是以南。據文藝複興時期的一本著名的烹調書記載:羅馬教皇的廚房裏有一個這樣的裝置,實際上燒魚肉裝置是一個倒置的風車,由火產生的上升的熱空氣流推動葉輪,葉輪安在煙囪內的一個軸上,軸由一係列的齒輪與燒肉叉子相聯。後來除了引進了斜齒輪之外,燒魚肉裝置沒有多少變化(某些大房裏還有19世紀的燒魚肉裝置)。
這是一種將熱能轉變成機械能的最古老的機械。雖然這種機械名聲不大,卻是用人工提供動力的早期機械。
富蘭克林企圖用電來轉動這種燒魚肉裝置,他的辦法是用萊頓瓶放的電來轉動一個圓盤,圓盤安在一個軸上。1749年4月,他在舒伊基爾河畔搞了一次著名的電野餐。他們在野餐時用電擊殺了一隻火雞,將其拿到用萊頓瓶點燃的一堆火旁,放在電動燒魚肉裝置上烤。當電極棒不斷地放掉電池裏的電時,他們頻頻舉杯,為所有同事的健康幹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裝置是聯係文藝複興時期的烤魚肉裝置和20世紀的烤架上的電動烤叉的紐帶。
吸塵器今昔
H·塞西爾·布魯斯是吸塵器的發明者,要不是他用嘴吸了一大口灰塵,說不定我們今天還沒有吸塵器哩!他在1901年時產生了發明吸塵器的想法,一次,他正在倫敦的一家餐館裏用餐,看到後麵的椅背上滿是灰塵,就用自己的嘴湊上吹了一口,結果可想而知,灰塵差點沒把他嗆死!
布魯斯由此受到啟發,信心十足地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裏研製吸塵器。
不久,他的發明物問世了,但和現在家庭日常的吸塵器不同,那是一架很大的機器,一個龐然大物。它有一個氣泵、一個裝灰塵的鐵罐和過濾裝置,都安裝在一輛推車上,由兩個人共同操作。他們推著它在街上行走,一個人負責用氣泵抽氣,另一個人則拿著長管子挨家挨戶地去吸塵。
沒過多久,布魯斯的吸塵器就在倫敦贏得了廣泛的讚譽。所以當愛德華八世舉行加冕典禮時,特地請他去將威斯敏斯特教堂那些精美的地毯吸了一遍。
在布魯斯的吸塵器發明之前,大掃除是一件最讓家庭主婦們頭疼的事。